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議上將每年6月1日定為國際兒童節。
以此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但在兒童節誕生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即將迎來第74個兒童節的日子,還有很多孩子在戰火中,惶惶度日朝不保夕......
來源:紅星視頻
近日,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在社交媒體發布的一段視頻刺痛無數網友。
視頻里,一個赤腳的加沙女孩在廢墟中逃亡,她哭訴著:
“他們炸毀了我們的房子,我們只能逃跑!”
而在被問到要逃到哪里去時,女孩用近乎絕望的嗓音給出回答——“不知道”。
伴隨這聲絕望的回答,不少人默默退出視頻,不敢再看、不忍再看。
可能每個生活在戰爭中的孩子心里都有許多個“不知道”。
他們不知道戰火何時能停、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不知道能去往哪里、不知道下一頓能吃什么、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陽......
來源:觀察者網
恍然想起之前一巴勒斯坦男孩在回答記者提問的那些話。
在記者詢問他長大后想做些什么時,男孩先是一番思考,然后鄭重地、認真地說道:
“我們在巴勒斯坦長不大.......”
槍殺、轟炸讓這群孩子每天直面死亡威脅,這樣的條件下他們談何長大、談何未來。
而即便幸免于難,暴力沖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生存資源緊缺、醫療條件匱乏等等也都給他們的身心帶來巨大摧殘。
他們本該和其他孩子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讀書、在奇趣爛漫的樂園玩耍、在溫馨舒適的家園歇息,他們本該和其他孩子一樣盡情享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但是一陣呼嘯過后,他們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走進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當其他孩子在為兒童節文藝匯演做最后的準備時,他們正赤腳走在逃亡路上;
當其他孩子在爸媽懷中撒嬌索要禮物時,他們可能早已與父母走散、抑或天人永隔。
他們不敢奢求物質充沛的童年,最大的愿望莫過于躲避戰亂,每天能有一頓飽飯......
“如果戰火蔓延到孩子的世界里,那么那些純粹的天真就會被湮滅,人類為幸福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失去了意義。”
所以,六一兒童節,不僅僅是孩子的節日。
這一天也是大人的節日,它提醒成年人身上擔負著保護孩子的使命,肩上承載著托起孩子未來的責任。
同時這個節日也是人類祈盼和平的象征,如果可以,家長朋友們不妨在兒童節這天通過親子閱讀、觀影等形式讓孩子明白和平的意義。
來源:圖怪獸
童年是心靈的故鄉,兒童是世界的未來,也是暴力沖突中最脆弱、最易受影響的群體。
在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發出誠摯的祈盼:
愿和平的飛鳥能破開硝煙,愿美好的花朵盛開在每個孩子身邊。
希望不久的將來,所有孩子都有幸福燦爛的童年,都能迎著太陽無憂無慮地奔跑!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331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