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報喜不報憂”。
但現實中,有這樣一波年輕人,他們反向而行,生怕父母知道自己過得很好。
來源:圖怪獸
30歲的小林就是其中之一。
已經工作8年多的她,這些年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事業上也算小有成就。
她會給自己買很多喜歡的衣服,會去看喜歡的歌手開的音樂會,會在閑暇時去往一個又一個遠方......
用她的話說就是“自己在把自己養得很好”。
可明明生活不錯的她,在面對家人時卻表現出了另外一面。
不僅不告訴爸媽自己的真實情況,甚至還會在他們追問時把自己的日子說得慘淡,比如自己被單位降薪、跟朋友有矛盾心情不好、為了省錢差點被詐騙......
看到這里,想必已經有人給小林貼上了“不孝”的標簽。
但其實,小林也是迫不得已。
剛開始工作那會兒,她跟大部分年輕人一樣對父母報喜不報憂。
第一份薪水到賬后,她火速給爸媽一人發了個紅包,覺得自己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爸媽了。
爸媽收下后,回復了個微笑表情,雖然有點失落,但她知道爸媽一向不太會表達,自己也無需放心上。
每每有開心事,她還是會跟家里分享,可每次的分享無一例外,都會被陰陽怪氣幾句。
逐漸地,她失去了主動分享喜悅的動力,但父母的風涼話并沒有因此消失。
在小林的朋友圈,時常能見到其父母的“教育”:
小林發了組休假時和朋友旅行的照片,爸爸評論道:“還是你會享受,我活大半輩子了,也沒去旅游過。”
小林曬了張周末在家下廚做的午餐,媽媽留言道:“掙大錢了就是不一樣,我跟你爸倆人都不敢這么吃”
......不僅如此,每次在朋友圈評說完,他們還會給小林打電話或發消息。
無奈之下,小林只好將朋友圈對父母屏蔽。
來源:圖怪獸
但逢年過節回家時,小林還是會調整好心情,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回去。
但看到衣著光鮮的小林,媽媽總是揪起其一點衣角又快速甩開,嫌棄地嘟囔句:“吆,這都穿了些啥......”
對于她帶的禮物,父母表現得并不喜歡,有時直接轉手送人。
而在親朋相聚時,如果聽到誰家孩子遇到困難,他們則當著眾人的面直接對小林說:“你不是厲害的很嘛,趕緊幫一把啊。”
看著小林下不來臺的樣子,他們的眉頭終于舒展。
小林想不通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對自己,小時候,父母強行剪下她的長發,說是不影響學習;拒絕給她買任何漂亮衣服,說是學生就該有學生樣;撲滅她在取得好成績后興奮,說是有點成績就高興的人以后肯定沒出息......
這些話,她覺得父母說的在理,是自己做的有問題。想著等自己長大了也變得優秀了,一切肯定就好了。
可回想剛畢業的那幾年,一切不僅沒如愿反倒更壓抑。
她也曾懷疑過父母的問題,但又一次次給自己洗腦:爸媽怎么會不愛自己呢,從小到大,每當自己失落難過,他們耐心地安慰,變著法的哄自己開心。
失落難過會安慰!想到這里,小林盤算起一個主意。
于是在接到父母電話時,她一改往常,表示因為某事自己壓力很大。
果然,電話那頭沒有傳來嘲諷奚落,在簡單詢問后結束了此次通話。
小林心里五味雜陳,但也算找到了“應對之策”。
此后,隨著她將真實的自己藏起,爸媽也像變了個人似的,媽媽會溫柔的提醒她早休息多吃飯,爸爸也會勸她沒事時出去玩玩散下心。
直到今天,小林仍在用這樣的方式與爸媽“和睦相處”。
她不愿但又不得不承認——爸媽真的會嫉妒自己。
來源:圖怪獸
其實不光小林,很多人都不愿或者說不敢相信父母會嫉妒自己的孩子,明明希望孩子好還來不及,又怎么會嫉妒。
但現實里,又有太多像小林一樣的孩子,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他們中有的像小林一樣,無論有多開心,都不會告訴父母他們真實心情;
有的則不敢開心,無論在家還是在外,他們都把生活披上一層苦澀濾鏡,如此才能安心:
“高考上榜后,用干暑假工的錢獎勵了自己一雙鞋子,但被媽媽罵神經不正常,穿啥都不好看,此后有錢也沒買過好看的東西。”
“生日和朋友搞了個小派對,結果被爸爸說‘自己都快累死了,你卻在外面瀟灑’,之后看個電影都是找免費資源。”
有的則被父母以過得好為由瘋狂“吸血”:
“我媽常說我現在過得好不就是因為嫁了個好老公嘛,諷刺完還不忘找我要錢。”
“每到他們生日或節日,就早早給我打預防針,說人家誰誰給他爸媽包了個大紅包,你這么厲害,不至于還比他少吧。”
......
這些孩子,可能絞盡腦汁都想不通父母為何要嫉妒自己;這部分父母,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潛意識里對孩子一直是矛盾的。
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各方面都能越來越好,但另一方面,若孩子真的過得很好,又會覺得他們實在太順了,繼而情感開始由羨慕向嫉妒過渡。
那么究竟是什么刺激并催化了這種過渡呢?
查閱相關專業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01 兒時經歷
嫉妒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有個問題童年。
兒時情感方面的欠缺,導致他們成年后對自身價值和能力存在懷疑。
當看到孩子享受了自己沒享受過的東西,卻沒吃過自己曾吃過的苦,就會下意識代入比較,嫉妒和不公平感也就由此滋生。
02 現狀不滿
一個正在體驗幸福的人,是不會在意別人的歡笑的。
有部分嫉妒孩子幸福快樂,是因為對當下自身情況感到不滿,在這種情緒的帶動下,就會對孩子產生敵意。
這種敵意的發泄對象,本質上并不是孩子,而是當下不夠滿意的自己。
只不過孩子恰好最容易被發泄罷了。
03 擔心不被需要
看著從小依偎在身邊的孩子逐漸長大,有些父母就緊張了。
在他們發現孩子在沒有自己的地方也能過得很好后,一種價值喪失感更是在心底翻騰。
他們怕孩子過于優秀就不再聽話,怕孩子過越太好就離自己越遠,于是他們寧愿孩子沒啥出息,起碼這樣就能呆在自己身邊,自己也能一直被需要。
來源:圖怪獸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嫉妒的種子就會萌生,心理學上人們把這種嫉妒稱之為“成人妒忌”。
也有心理學家表示“成人妒忌”不是父母本性壞,而是一種正常心理現象,但想要突破這層桎梏,解決因此而生的一連串問題并非易事。
如今,互聯網上有很多關于這一問題如何解決的措施,眼花繚亂的內容,其內核始終指向兩點。
于父母而言:
①做情緒的主人,找到嫉妒的源頭并尋求幫助;同時記錄每天的開心事,一個收藏快樂的人,其內心的明媚足以驅趕潮濕。
②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培養出獨立優秀的孩子,難道不是為人父母的成功所在?
于孩子而言:
①因時代和經歷不同,所以要理解父母的局限性,不要陷入憎恨的漩渦。
②如果父母依舊如此,那就放下對父母的期待,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經營好自己的現實及內在空間。
這“路”其實一直擺在那里,就看父母/孩子要不要走、何時走。
來源:圖怪獸
而回頭再看小林這類孩子,TA們雖然實現了自我向上生長,卻始終沒徹底放下對父母的期待:
TA們想大大方方跟家人分享近況,想朋友圈對任何人可見、想穿著漂亮的衣服回家......不用撒謊、不用假裝、不用刻意,想用最真實的自己得到最真實的愛。
而這些的達成,當下來看,唯有雙方在“路”上共同“修行”。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