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失蹤”,我們下意識會想到那些或走散或被拐的孩子。
但其實,在失蹤人口中除了孩子還有相當一部分特殊人群,這不單是9月以來,經報道的相關走失事件就已多起:
9月10日,石家莊市行唐縣翟營鄉南翟營村的張來姐老人于中午走失至今未歸;
9月13日,新疆石河子一老人在大雨天走失,好在經警方全力尋找,老人在一路邊被發現;
9月15日,北京馬駒橋一薛姓老人走失,家人苦尋無果,后經救援隊搜尋才得以平安回家。
......
這些走失者,身上有太多共同點。
他們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病人。
因為記憶被“擦”得斑駁,每年都有太多像他們一樣的老人模糊了家的方向。
來源:微博截圖
眼下,第31個阿爾茨海默病日(9.21)即將到來,我們也借此機會走近這個殘忍的疾病。
對于阿爾茨海默癥,想必大部分人都不陌生。
諸多年來,人們常把它與失憶畫等號,但實際上,它所帶來的遠不止失憶。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個“時空紊亂、情緒混雜”的世界。
剛開始,患者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會遺忘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物品,比如炒菜時忘記是否放過調料、剛放下的東西轉頭便忘了在哪......
逐漸地,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無法正確辨認空間環境,于是乎就有了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頻頻走失的情況。
而隨著病情的發展,他們的遠期記憶也會受損,不僅會忘記自己曾經的所見所聞,就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會被一點點遺忘。
當半生經歷變成空白、當至親變得陌生,阿爾茨海默病的殘忍也就被淋漓呈現。
被忘記的人悲痛,看似忘記一切的他們心里又何嘗不掙扎,在被病癥席卷后,他們從心態上也像變了個人。
面對新鮮事物,沒有了好奇,而是疲乏、焦慮以及消極,曾經內向者大多變得話多易怒,外向者則沉默寡言。
情緒上的種種變化,最終指向的是內心莫大的恐慌。
當他們帶著沉重且復雜的情緒走向病癥晚期,等待他們的是哭笑無常、言語能力喪失、終日臥床不起......最終可能因感染、褥瘡、臟器功能衰竭等走向生命的終結。
和其他疾病不同,阿爾茨海默病選擇了從精神上下手,讓人一點點走向生命的荒蕪。
而這一切,就像深冬里的一場大雪,飄落過后,只剩白茫茫一片。
來源:《困在時間里的父親》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操縱下的人有多少呢?
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5500萬,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1.39億人。
在我國,這一數字接近1000萬,預計到2050年,患病人數將達到2765萬。
龐大數據的背后,是千萬名患者的負重前行,也是千萬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但遺憾的是,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當下還沒有根治或阻止病情進展的治療方法,現有藥物只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減緩部分痛苦。
如今,相關醫學研究仍在繼續,在難題尚未攻克之際,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其侵害、幫助困在時間漩渦里的TA們,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時代課題。
來源:《困在時間里的父親》
“無問早晚,立防立治”是去年阿爾茨海默病日的主題,時間雖已過,但其中的道理永不過時。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病伴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人又怎么預防得了。
其實將該病與年齡掛鉤的說法并不準確,阿爾茨海默癥病因尚不明確,年齡增長雖被稱為該病癥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但并不意味著人老后必定患此疾病或者人年輕時就不會患此病。
除此之外,神經系統疾病、應激因素誘發、不良生活方式等也都在現有因素之列。
而當下很多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預防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呢?公益中國網通過整理專業人士的建議,得到如下:
1.堅持科學的體育鍛煉,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
2.保持健康的飲食,戒煙戒酒補充素C,避免罹患糖尿病和腦血管疾病;
3.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及時診治;
4.多從事認知活動,如閱讀、下棋等刺激性腦力活動;
5.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放松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
來源:圖怪獸
因為尚不明確病因,所以預防必不可少;因為沒有根治的藥物,所以面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真誠的陪伴和專業的照顧變得格外重要。
如果家人不幸患此疾病,我們除了謹遵醫囑、優化營養外,務必多抽些時間,給予他們溫暖的陪伴。
可以靜靜地聽他們講話、可以帶他們去參加適宜的社交活動、可以輔助他們進行合理的鍛煉、可以對他們的行為舉止多些鼓勵支持......
這些陪伴看似尋常,卻能于無形中減少他們內心的孤寂。
另外,為防止意外發生,可為患者佩戴定位手環、標注有家庭住址和監護人聯系電話等信息的名牌等。
除了家人的陪伴照顧,社會層面也需做出努力:
比如增強綜合政策支持力度,提供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照料者的醫療援助和財政支持;
比如加大社區日間照料供給,探索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讓患者在熟悉環境中得到專業化照料。
比如提高照護人才專業化水平,讓充足且優質的照護力量保障阿爾茨海默病人的生存質量......
來源:圖怪獸
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刻,不是死亡,而是生命與死亡只差一步之遙時的無助和孤獨。
記憶的“橡皮擦”經過,當下的我們改變不了它的結局,但仍希望社會各方攜起手來,留下我們溫暖的痕跡,為困在時間里的TA們,減輕一點無助和孤獨。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390
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