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變動
更是我們對“根”的追尋
過年
不僅是傳統節日使然
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
回家過年
是翹首以盼
是團圓相聚
更是中國人寫入血脈的精神紐帶
來源:圖怪獸
今天,我們站在新舊交替的門檻上,迎接2025農歷新年的到來。
在迎新的間隙,你是否發現這個春節似乎和往年有些不同。
這里的不同,體現在它自身攜帶的四大特點上,也體現在它愈加濃烈的新時代年味中。
接下來,伴著新年的腳步,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這些不同:
一、首個“非遺版”春節
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所以,2025年春節也自然成為了首個“非遺版”春節。
來源:圖怪獸
這一喜訊如一股暖流,在中華兒女心中蕩起層層漣漪,我們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進一步激發了全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新的背景下,機遇與挑戰同在。
如何在保持春節傳統特色的同時,讓春節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讓年輕一代在傳承中創新.....
如此這些,都需要我們共同思考和解答。
二、除夕成為法定假日
在國人心中,除夕向來是極具特殊意義的存在。
它是辭舊迎新的重要節點,也是團圓守歲的珍貴時刻。
來源:圖怪獸
往年,由于除夕并非法定節假日,很多人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及時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
但今年,情況發生了改變,2024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將除夕正式列為法定節假日。
這一調整,讓無數游子暫停了忙碌,踏上家的歸途。
這是新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尊重,也是社會和諧與家庭幸福的體現。
三、“大年二十九”的除夕
提到除夕,我們就會想到那句順口的“大年三十兒”。
但今年,“大年二十九”取代了“大年三十兒”,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就在農歷年的特殊性上,農歷月份是根據月亮的盈虧周期來計算的,一個月的長度約為29.5天,因此農歷的月份分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
2025年農歷乙巳蛇年,臘月正好是小月,只有29天,所以就有了“大年二十九”過除夕的情形。
來源:圖怪獸
其實,無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都不影響我們對除夕的熱愛和慶祝方式。
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那份濃濃的年味和親情永遠不會改變。
四、“雙春青蛇年”
你知道嗎,2025年有兩個立春節氣,也被稱為“雙春青蛇年”。
所謂“雙春”,是農歷和公歷時間差異以及閏月設置的結果,今年的立春分別在陰歷正月初六和臘月十七。
所謂“青蛇”,則因為2025年是乙巳年,其中“乙”屬木,對應青色;“巳”對應生肖蛇,所以才有“青蛇”之說。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將“雙春年”視為祥瑞之兆,認為“雙”寓意著雙倍的好運和生機,因此民間有言:“一年有兩春,遍地是黃金。”
當“兩春”碰上“青蛇”,二者合力會形成怎樣的火花呢?
當我們帶著美好的期許出發,當我們將向往與實干融合,問題的答案就自然就會呈現眼前。
來源:圖怪獸
綜合種種,我們不難發現新時代背景下,在發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春節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在不斷地拓展和創新。
而見證這一路發展的我們,更應用心去感受那份獨特的年味和文化底蘊,同時積極探索和創新慶祝方式,讓春節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來源:圖怪獸
飄洋過海,穿州過省
一路舟車,只為團聚
風塵仆仆,總有歸途
回家過年,就是幸福
在文章末了,在辭舊迎新之際,廣而告之&公益中國網向一直支持我們的粉絲和讀者朋友表示真摯的感謝和衷心的祝福!
愿新的一年,我們繼續攜手前行,秉持善念與希望,收獲更多幸福與美好。
公益中國,從我心做起。
公益中國網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大公益范疇各類公益事件,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公益網站:http://www.gzjgpet.cn/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轉載自公益中國網:http://www.gzjgpet.cn/special/show.php?itemid=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