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表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羅蘭(F.Sherwood Rowland)和穆連(Mario Molina)發現。 保護臭氧層就是保護藍天,保護地球生命。 1995 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要求所有締約國按照《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及其修正案的目標,采取具體行動紀念這個日子。
大氣層是由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逸散層組成,臭氧層是分布在平流層中距地面15至25公里左右富含臭氧的部分。臭氧層能吸收絕大部分太陽紫外線,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危害。在自然狀態下,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分解成為氧原子,并很快與大氣中的氧氣發生進一步的化學反應生成新的臭氧分子,使臭氧層中的臭氧分子達到動態平衡。這個過程周而復始從而抵擋大量的有害的紫外線到達地球。
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發現全球臭氧總量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并推斷臭氧的減少主要在臭氧層。南極科學考察表明從1977年開始,南極上空的臭氧總量迅速減少,形成一個“臭氧空洞”。隨后的科學觀測表明,臭氧空洞的面積正在不斷地擴大,臭氧濃度的下降還在加快。進一步的觀測表明臭氧層的損耗不僅是在南極已經發生了,在北極上空和其他中緯度地區也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臭氧層耗損現象。我們國家大部分屬于中緯度地區,臭氧的總量也已經在減少。我國科學家觀測到我國青藏高原存在一個臭氧低值中心,這在北半球是非常異常的現象。臭氧層劇烈耗損的這種現狀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擔憂。
過多的紫外線輻射還會使淺海中的浮游生物數量減少。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因而將直接導致魚類及貝類的產量減少,從而損害整個水生生態系統。同時,臭氧層破壞使更多的UV-B段紫外線到達低層大氣,導致對流層大氣化學反應更為活躍,增加大量有害氣體的產生使得一些城市的空氣質量下降,而過量的紫外線還會使許多的人工合成材料加速老化,致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成本增加。
本世紀70年代,美國的兩位科學家首次注意到人類制造的氟氯化碳類物質可能與臭氧層的破壞有關,并進一步發現釋放到大氣中的氟氯化碳類物質會在大氣中停留大約10年,最終上升到平流層。在平流層中經紫外線照射,氯原子會從氟氯氫原子中分離出來并與臭氧發生反應,將其分解成氧氣和一氧化氯;一氧化氯隨即會與游離氧發生反應,生成氯原子開始下一個循環。這種反應周而復始,從而使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成千成萬的臭氧分子,打破臭氧層中原有的動態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排放到大氣層中的氟氯化碳類物質不斷增多,臭氧數量急劇減少,臭氧層會變得越來越薄,結果會使更多的紫外線進入地球表面生物圈。
其實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對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它幾乎無處不在。冰箱、空調、電子產品、滅火器材、煙草、泡沫塑料、發膠、殺蟲劑等產品的生產過程或使用過程中,人們大量使用的人造化學物質很多都具有破壞臭氧層的能力。科學家把這些破壞大氣臭氧層、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化學物質稱為“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簡稱ODS。
目前大量使用的ODS主要包括下列幾類物質:1)氟氯化碳(CFCs):主要用作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2)哈龍(Halon):主要用作滅火劑;3)四氯化碳:主要用作化工生產的助劑和清洗劑;4)甲基氯仿:主要用作清洗劑;5)溴甲烷:主要在農業種植、糧食倉儲或商品檢疫中用作殺蟲劑;6)氫氟氯烴(HCFC):主要用作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
當科學家認識到臭氧層的破壞和人工合成的氟氯化碳類物質有關后,臭氧層破壞問題引起全球的重視,雖然臭氧層的耗損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大量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造成的,但由此引起的災難性影響卻有可能波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