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記者白帆
17日,“田園”幾天內打了上百個電話,聯絡愛心企業、志愿者,聲音已經嘶啞,她是在為“為愛行走”公益活動做前期準備。
“田園”本名金巖,是一位民間全職公益人,這個職業對于許多人來說顯得陌生。
公益事業需全職公益人
根據新疆青年社會組織促進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9月,共登記備案青年社會組織聯盟230家,以組織類別劃分,公益類90家,占39.1%,此外還有超過50家公益性組織都是未注冊的“草根公益團隊”。
記者從多位做公益活動五年以上的公益團體負責人中了解到,民間公益志愿者大多在工作之余參加活動,全職志愿者少之又少,但公益事業的專業化,必然需要這種以公益事業為自己的正式職業,領取薪酬,全力以赴推進公益發展的人。
金巖是紅石慈善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她第一次接觸公益是在2009年,作為暢想藝術團的志愿者,她經常參加公益演出,直到2012年,米東區一位殘疾人患有乳腺癌,金巖幫助聯絡,結識了基金會,開始做全職公益人。
和金巖一樣,李建勇接觸公益也是從草根志愿者做起,2012年加入949交通廣播獻血聯盟,今年1月他辭去工作,成為一名專職公益工作者。
作為團隊QQ群的管理員,現在群里的志愿者已有2000多人,長期的工作讓李建勇了解到,白血病人的家屬隨時陪在病人身邊,沒有時間申請幫助,李建勇開始考慮專職。
走訪調研形成公益項目
走訪困難家庭、將調研資料寫成方案、最終形成救助項目、定期進行志愿服務……這些都是金巖的日常工作。讓金巖感受最深的是一次助學項目。
郭倩的妹妹6歲,患有腦白質病變,她的父親患有腦梗,母親要照顧一家人,家庭沒有經濟來源,但上中學的15歲郭倩卻品學兼優。
隨后,金巖用微博私信、郵件、短信多種方式為郭倩籌款,那段時間,微博有早晨六七點發的,郵件也有凌晨兩三點發的,加班成了常態。
最終,金巖的團隊為郭倩籌集到2萬余元,從2013年5月至今,基金會每月給郭倩一家發放1500元作為生活補貼。
然而,他們的付出卻遭到一些人的質疑:基金會分月付,是不是把錢用到了其他地方。金巖說,每次把善款打出去,都會把收條公布在網上,而對于每個公益項目,都會在網站上公開善款的用途。
得知李建勇成了全職公益人,一家愛心企業受到感動,也希望用這種方式做公益,因此資助了他每月4000元的工資,李建勇近兩年的計劃是在民政部門注冊,申請救助項目、購買政府服務,幫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