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所在街道居委會負責人來看望“艾爺爺”和“欣奶奶” 李詩曼 攝
“艾爺爺、欣奶奶,我們來看望你們了!”下午2時,記者來到閔行區上海春城小區,敲開了這對八旬老夫妻的家門。在閔行梅隴地區,“艾爺爺、欣奶奶”幾乎無人不知,他們將兩處房產捐出來,建了希望小學和教育基金,不久前,老夫妻再次拿出20萬元積蓄,注入教育基金。
遺愿化為動力
這對老夫婦都已年過八旬,他們原名畢原鴻、毛怡。毛怡當了一輩子小學教師,畢原鴻是一名老黨員,大學畢業后在銀行工作。至于為何要自稱“艾爺爺”、“欣奶奶”,故事還要從頭講起——
兩位老人本有一雙兒女。2003年,大女兒因病離世;2007年,兩位老人金婚之時,兒子畢明突發心肌梗塞猝然離世。毛怡告訴記者,兒子曾說過,非常想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建一所希望學校,幫他們實現讀書夢。兒子生前的這個愿望,成為支撐老人堅強生活下去的動力。
捐資建設學校
畢明去世前和父母住在一起,全家名下有兩套房子。2009年,兩位老人拿出賣房所得的40萬元,到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資助了陜西省柞水縣的一座危房學校,學校于當年6月順利建成啟用。如今,學校有漂亮的教學樓、宿舍和大操場,學生也達到100多人。
2012年,畢原鴻夫婦決定他們百年之后,捐獻現在居住的住房和全部財產,以愛子的名義設立教育專項基金,定向捐助兩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及貧困大學生就學。每次捐款,老人都自稱“艾爺爺”“欣奶奶”,取自“愛心”的諧音。如今,以畢明命名的希望學校第一批學生已經畢業。
“艾欣”收獲關懷
今年年初,畢原鴻老人出門時,因摔倒導致大腿腿骨骨折,一直臥病在床,無法行走。而毛怡也因年事已高身患重癥。閔行區政府請了一位義工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鄰里之間、居委會和街道對老夫妻非常關心。就在記者登門采訪時,前來探望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將不大的房間擠得滿滿當當。兩位老人總是滿臉笑容,如冬日暖陽一般,直射在場每個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