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村里的年輕人都時興過“情人節”。李秀英也收到了丈夫的禮物—親手做的一頓晚飯。豐盛的飯菜端上桌,老兩口流下眼淚。她用左手夾筷,為丈夫、婆婆布菜。“我們這一輩人的愛情是什么?就是好好照顧家里,照顧好彼此的老人。”
李秀英是安丘市金冢子鎮中金堆村人,1971年,她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了右手;2010年又被查出患有子宮癌。就是這樣一個殘缺、柔弱的女性,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和患有矽肺病的丈夫,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她還是遠近聞名“巾幗”村支書,帶領大家創收致富,辦起一家殘疾人托管中心,是村里的“主心骨”。
“這個家,沒有李書記,早就散了。”在中金堆村,很多村民這樣說。李秀英與丈夫結婚不久,公爹便去世,婆婆李蘭英是丈夫的繼母,兩人感情基礎并不深。但李秀英并沒把老人當成繼母,而是像親娘一樣照顧:一日三餐按時給老人端到手里,從沒跟老人家吵過嘴、紅過臉,家里家外什么事都要知會老人一聲。
最讓婆婆感動的一件事是,她無意中說起自己有一個四十多年沒音信的兄弟,李秀英千里奔波找了回來。原來,婆婆的弟弟因早年家里經濟困難去闖東北了,已有四十多年沒音信了,不知道人還在不在世,成沒成家。李秀英聽后十分心酸,她抽空去婆婆的娘家打聽消息,始終沒找到確切地址。最后,她只身坐火車去吉林尋親,住10元錢一晚的旅館,到處打聽老鄉,終于找到了舅公,將他帶到婆婆面前。姐弟倆見面,相擁而泣,婆婆哭道,“要不是秀英,我這一輩子恐怕也見不上弟弟了。”為婆婆千里尋弟,值得嗎?李秀英說,“這天底下最不能等的事兒就是孝敬老人。”
右手殘疾的李秀英深深懂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內心苦楚。為給一些殘疾人、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提供更好的康復和理療條件,2009年,她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并多方籌集資金,辦起了“安丘市英華殘疾人康復中心—英華托養院”,附近幾個村的殘疾人都慕名而來。李秀英介紹,“白天來這里鍛煉身體、下棋打撲克、看書看報、聊天, 中午在這吃,晚上回自己家睡。都是同病相憐人,有很多共同語言。”
康復中心的開支都由李秀英承擔,自己的錢不夠了,女兒、兒子、兒媳婦的工資也搭了進來。2010年1月,李秀英在陪患有矽肺病的丈夫到北京求醫時,卻查出自己患有子宮癌,手術后她治療了一年多,女兒、侄女、父母都來康復中心幫忙。
有時,80多歲的婆婆李蘭英也親自“上陣”,幫康復中心做飯。14日中午,她用顫巍巍的雙手邊剝白菜葉子邊說,“我這輩子最有福的就是有這個兒媳婦,只要能動,我就不能不理秀英的事兒。”(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