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蘭媽媽的禮物
2022-06-02來源:中國青年報
       仰頭舉起手機,可以看到香港天后廟的天花板;低頭,是石板鋪成的地面;舉著手機轉一圈,周圍的景色盡在眼前。如果戴上VR眼鏡,“參觀”這些文化遺址就更為容易。

       在日前團貴州省委舉辦的“青數聚·中國青年大數據創新創業高峰云論壇”上,香港大學副教授胡曉分享了她和學生創建的線上博物館。這名工科出身的學者一直希望,用技術手段成就對社會有用的事業。通過線上博物館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了解,正是一條有效途徑。

       在胡曉師生搭建的在線博物館中,耗費大家精力最多的是“蘭媽媽的禮物”苗繡博物館。

       緣起

       來自貴州的胡曉雖然從事信息技術研究,但她一直喜歡各類文化遺產,很早就有創建線上博物館的想法。

       得益于香港大學的“知識交換”資助項目,2019年,胡曉聯系上貴陽“蘭媽媽多彩衣妝博物館”館長蘭原,希望把展品放到線上,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看到。

       蘭原也很高興。他于2017年創辦了“蘭媽媽多彩衣妝博物館”,不惜花費一年十幾萬元的租金等費用,而且免費開放,正是為了實現他母親的遺愿:讓這些珍貴的苗繡為更多人所知。

       蘭原的母親早早下海經商,她在走村串寨時發現,老的苗繡越來越少,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于是她花了20多年一件件收購,藏于家中。

       70后蘭原記得,他讀小學時家里就堆著各種苗繡的衣服,他以為家家如此。直到幾年前母親過世,蘭原才開始認真審視這些藏品。

       苗繡有“人類服裝活化石”之稱,其中使用了人類共通的編織技法,還有世界各大洲的人們不約而同使用的圖案。

       過去,苗家姑娘在年齡很小時就動手做自己出嫁時穿的衣服,一套衣服往往耗費七八年才做成。這套衣服上的花紋,不僅呈現出家族的歷史、特色,而且加入了個人風格。也因為時間跨度長,一件衣服上糅合了各種技法,以及十幾種乃至二十多種顏色的絲線——當時物質匱乏,有什么線就用什么線,這也讓衣服的色彩格外豐富。

       2017年,蘭原在貴陽市板橋藝術村租了一個場地,在2000多件藏品中挑出100多件展出。他知道,苗繡最大的敵人是光。為了保護衣服,蘭原采購了一批博物館專用的射燈,幾百元一個,他還把光線調得很暗。參觀者總抱怨說燈光太暗,而且隔著玻璃,實在看不清楚。

       胡曉師生建設的線上博物館無意中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個包含了668張高清圖片、109件“展品”的博物館,每件展品都有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3種說明。如果你對衣服上的刺繡感興趣,可以點擊細節圖把它放大,直到看清繡片上的走線。

       文化的魅力

       建設線上博物館是一項煩瑣的工作。

       蘭原的父親挑出值得拍攝的衣服、配飾,講解每件衣服的花紋、技法等特點,回憶它們的家鄉。

       蘭原在博物館隔出一塊區域,由專業攝影師布燈、拍照。這些服裝穿在身上漂亮平整,但鋪在桌面上,卻很難擺平,大部分時間都得花在整理衣服上。攝影師在博物館待八九個小時,往往只能拍十幾件衣服。

       攝影師整理完照片,蘭原負責把無損格式的照片上傳到網盤,一張照片幾十兆,他有時得熬個通宵。

       蘭原夫婦還得整理出每件展品的文字說明,香港大學的學生翻譯成英文,胡曉又請來一名專業的英文編輯幫忙潤色譯文……

       在線上博物館,這些瑣碎的工作成為上百個展品、照片下的幾段文字、地圖上標注的地點。

       胡曉曾到訪過敦煌,當時“e敦煌”的技術團隊還在拍攝、掃描敦煌壁畫。胡曉知道:“壁畫一天天氧化,沒了就沒了”。技術團隊讓它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網站上,損壞的壁畫通過AI技術還原出來,連天花板的細節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胡曉參與了敦煌研究院牽頭的國家文化遺產元數據標準化工作,這為她從頭建設“蘭媽媽的禮物”積累了經驗。

       2017年,胡曉開設了一門名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的公共課,這門課年年爆滿,有學生因為選不上課而給她寫郵件。

       胡曉希望把數字化技術教給學生,讓他們應用到真實的項目中。課程結束后,每名學生需要提交一個VR博物館、每個小組都要創建一個在線博物館——VR技術適用于建筑等不可移動的文化遺址,以照片為主的在線博物館則適合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

       胡曉上這門課以來,也感受到了文化的感召力:“文化遺產很美,又有歷史和內涵,很容易被人喜歡”。有次上課,她邀請香港的敦煌之友協會副會長來做講座,原本容納150多人的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

       在“蘭媽媽的禮物”的諸多展品中,胡曉的助教、香港男生吳子當對包的印象很深,“有趣,獨特,在香港很少見”。他覺得有些服裝的花紋也很特別,“有大自然的元素,比如植物、動物的花紋,有種物我一體的感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博物館“蘭媽媽多彩衣妝”已關閉一年多。回憶當時開辦博物館的經歷,蘭原總說自己太不理性——每年花費10多萬元開辦純公益博物館,邀請非遺傳承人到現場舉辦公眾活動,無論怎么看都劃不來。

       但為了實現母親的心愿,他覺得值得。蘭原說,就算讓他重新選擇,他還是會選擇這樣“不理性”。

       好在,在香港大學的官網上,這些精美的服飾仍在。苗族繡衣、出嫁包等越來越少見的物品,在網站上迎接世界各地的訪客;破線繡、皺繡、縮寶繡等鮮為人知的技法,也通過中英文解釋為中外訪客所知。

       互相學習

       在胡曉的課堂上,還有新博物館源源不斷地誕生。胡曉希望通過技術手段,讓文化遺產傳播得更遠,她也希望VR技術更加平民化。

       在技術的加持下,建設虛擬博物館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學生通過手機上的一款App拍攝照片,App可以自動拼接成全景照片。胡曉開發了一個平臺,學生把全景照片上傳后就能生成VR場景,而多個VR場景就能組成一個文化遺產的“元宇宙”——這也是她正在帶領學生做的新項目。當然,作為教師,胡曉同樣關注學生的使用體驗,她還在這一平臺上設置了分解任務的截止日期、查看班級進度等功能。

       在胡曉的課堂上,博物館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

       吳子當記得,疫情之前,同學的作業選題都集中在香港,比如香港的黃大仙廟、文武廟,以及各種兒童游戲、傳統小吃。

       疫情后,學生在家上網課,胡曉建議大家拍攝自己熟悉的東西,學生作業變得更為多樣化:印度學生展示印度的舞蹈,哈薩克斯坦的學生展示本國的服飾,還有來自英國、美國、泰國等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作為作業呈現出來。

       吳子當記得,內地學生展示了都江堰等文化遺產。而在香港,“很多人只知道長城、故宮等內地最著名的文化遺產”。得益于這門課,“香港同學和內地同學可以互相學習”。

       胡曉期待,學生能通過上這門課獲得一些使命感,從而對社會有所貢獻。她認為,促進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世界會變得更團結。

       吳子當希望以后繼續做文化推廣工作,在這幾年做助教的過程中,他找到了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數字文化遺產的教育。

       在上課過程中,吳子當和學生們討論過一個話題:“文化遺產是屬于自己的,還是全世界的?”這群年輕人的結論是:“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寶貴財產,是屬于大家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