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車厘子,從田間到嘴邊,究竟有多遠?
這個答案,可以是20000多公里(原產地智利到中國的距離),也可以是6年(車厘子從栽種到收獲的時間)。
對于這個答案,有一個人不太滿意,試圖作出改變。
他就是張才喜,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但是更多時候,他更喜歡人們稱呼他為“車厘子教授”。
張才喜(左)在車厘子林中現場指導。受訪者供圖
從吃不起的車厘子開始
近年來,車厘子在國內十分火爆,但是進口車厘子動輒幾十元、上百元一斤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其實,作為“70后”的張才喜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考慮過這些——中國是柑橘、蘋果、梨、桃、葡萄等大宗水果的生產國家,但是車厘子等高附加值水果的產量卻十分有限,對其開展研究的人員也不多。作為一名研究人員,張才喜希望在未知領域創造新知識,為產業提供更多支撐技術;同時,他也希望我國能培育出自己的高品質車厘子,讓更多果農愿意種,更多老百姓能吃得起。
懷揣著這樣的念頭,早在1998年,張才喜就在上海栽下了第一株車厘子苗,開始進行研究。2008年,在日本學習工作了8年后,張才喜又暫時放下對葡萄、獼猴桃、梨等物種的多年研究,來到美國車厘子產業和研究中心——華盛頓州繼續博士后研究,專攻車厘子發育和生殖生物學研究,同時深度體驗車厘子產業發展等問題。
愛鉆田間地頭的“教授縣長”
從美國留學歸國后,張才喜走上了上海交通大學的講堂。他始終沒有放下心頭的那個“車厘子夢”。在農業部和上海市的項目資助下,張才喜開展了兩種車厘子種質資源的收集和評價,并開始了適合南方地區栽培的品種選育和避雨栽培模式開發。
2014年4月,張才喜作為教育部滇西扶貧干部,來到了云南西部邊境山區,開始了為期兩年多的掛職生涯,先后在洱源縣、大理州政府擔任副縣長和副秘書長。
云南西部地區海拔高、山地多、光照強,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條件都十分適宜栽種車厘子。當時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車厘子的引種栽培,這對張才喜來說,無疑是一個深入調研和考察云南車厘子種植情況的好機會。
經過長時間深入的調研,張才喜發現,云南當地農戶雖然開始種植車厘子,但他們對進口品種習性的了解和如何正確打理存在著許多盲點,因而多以失敗告終。同時,果樹品種的更新換代很快,但當地許多年輕人去了城里打工,在家務農的多為老年人,對于引進新品種和技術的認識相對滯后……
這些都讓張才喜深感農業專業技術支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了鼓勵農戶、幫助他們篩選優良品種,張才喜拿出當時教育部獎勵掛職干部的專項資金,買了新品種苗木免費發放給當地農戶。他還引進其他一些新品種,在云南開展種植試驗。
甘之如飴的公益新身份
2021年,張才喜入選了國家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櫻桃栽培技術崗位科學家,同時他也有了一個新的身份——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桑梓助農”項目特聘專家。
項目在有著“中國櫻桃之鄉”美稱的云南魯甸縣中部開設了“桑梓小站”,以當地大櫻桃(車厘子)種植果農為服務對象,希望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3個優質車厘子品種推廣種植,發展2個車厘子示范種植片區,從而讓更多農戶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步伐。
張才喜對此格外重視。每當項目重要節點,張才喜都會抽出時間,從上海飛至云南,給當地果農就車厘子種植管理中出現的疑難雜癥作現場指導和答疑解惑。
當地農戶們也發現,只要聽了張教授的話照做,他們的果樹就長得特別好。因而,每回張才喜去指導,農戶們就把他團團簇擁,不停地向他提問,還有的緊緊握著他的手不肯放。
之所以這樣甘之如飴,是由于張才喜對“桑梓助農”這個公益項目理念和模式的認可。“這個項目運用機制將技術和資金配套,把市場對接上,將產前、產中、產后進行銜接,從而實現產業+科技+資金+市場的鏈條式精準幫扶,對解決可行性以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都有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盡管項目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但張才喜認為,在我國目前農村生產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模式可以發揮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