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山西省的領導請我們幾位經濟學家去太原,為山西省的經濟發展提建議。我當時提了一個建議:少挖煤為國家多做貢獻。因為當時煤炭過剩,煤價大跌,煤炭行業全行業虧損。
這個建議和山西省一貫的思維很不相同。山西是煤炭大省,對國家的貢獻就是多挖煤。煤多總比少好。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居然還有少挖煤才能多貢獻的可能性。煤多煤少是一個具體問題,但是問題的背后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重大區別。計劃經濟認為產量越多越好,市場經濟認為產量應該和需求相匹配,少了固然不好,多了也一樣不好。供需平衡才好。
在計劃經濟時代,各種商品嚴重地供需脫節。有些商品堆積如山,還在不斷地增產,另外一些商品嚴重短缺,怎么努力也供應不上。比如當時膠鞋的供應過剩,糧食卻嚴重不足。因為膠鞋變不成糧食,這個困難問題使一切計劃工作者束手無策。他們沒有辦法使膠鞋變成糧食。或者說,沒有辦法使一切商品達到供需均衡。國家計委的大批專家也沒有辦法使一切商品都能供需均衡。
到了市場經濟時代,計劃逐漸退出舞臺,市場代替了計劃。結果是商品基本上達到了供需均衡。最重要的糧食短缺問題徹底地解決了。解放后幾十年一直困擾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忽然消失了。現在大家口袋里的錢不但可以買糧食,超級市場里幾千種商品都可以隨便買。對于一般百姓而言,拿錢買不著東西的時代已經遠去,現在隨便買什么都可以,這已經習以為常不稀奇了。但是經濟學家和喜歡思考的人,卻會對這種變化的原因追究一番。而且想這個問題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和中國的過去一樣還在受買不著東西的困擾。我們自己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說不定將來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更何況現在的確還有走回頭路的思想。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嗎?
一個社會需要從面包到飛機,從電影到看病,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商品和服務。如何滿足人民的需要,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計劃經濟想通過計劃的方法達到此目的。可是生產所要求的條件錯綜復雜,照顧到每一個細節完全不可能。隨便拿一件很普通的商品來看,比如牙膏,它需要好幾種化學原料,以一定的比例在特定的時間里送達牙膏工廠。運輸的途徑不要繞遠,運輸的方式(飛機,公路,鐵路,水路)的選擇不要出錯。原料運到了工廠,要有攪拌機,有牙膏灌裝的外殼。開動機器要用電。包裝外皮上還要有印刷。以上提到的每一種原料又有其生產的各種條件。全靠計劃肯定照顧不到如此復雜的條件。所以計劃經濟看似合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市場經濟用完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它利用價格機制協調供給和需求。供不應求會導致商品漲價,漲價后生產會增加,消費會減少,供需就會恢復平衡。供過于求則相反。所以市場機制能夠使一切商品和服務保持供需均衡。不會有供應不足或生產過剩的現象。
這里需要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和消費要按照價格信號做出反應,其實就是各方面都追求利益,不會生產賠錢的商品。上面提到的山西省煤炭生產過剩的問題就是不追求利潤,只顧產量,認為產量越多越好造成的。雖然生產是賠錢的,但是總覺得多比少好,多挖煤總是不會錯的。
也不光是煤炭,一切商品都按照價格信號來決定其產量,市場上就不會發生供需不均衡的現象。這時候市場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膠鞋就能變成糧食,我們手中的錢可以購買一切東西。在此,我們看到價格極其重要的功能,它能夠調劑余缺。我們千萬不可任意改動它。國家管理物價就是保證價格能夠隨供需變化而變,也就是不要管它。只有價格不能靈敏地反映供需的商品時,要由管理部門來制定價格。
最近在這方面犯錯誤的一個例子就是委內瑞拉。政府認為超級市場的定價太高,損害了消費者,國家減低了超市的價格,受到大眾的歡迎。大家都去超市搶購,把超市的商品搶購一空。超市的老板因為沒有經營的自由關門不干了。于是政府派軍隊接管超市,整個經濟陷入巨大混亂,商品嚴重短缺。這樣的錯誤許多國家都有過同樣的經驗,包括我們中國。
這就是政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的確,商品定價過高會傷害消費者。解決的辦法是鼓勵競爭,讓別的供應方彼此監督各自的價格。所以競爭是市場經濟所必不可少的,換句話講,壟斷是不可以的。它會傷害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消費者利益是方法不是干涉價格,而是消除壟斷,鼓勵競爭。
由于價格可以自如地調劑產量,經濟就有了非凡的可塑性。只要有需求,生產總能滿足它。如果沒有這種可塑性,我們手中的鈔票就不可能隨便買任何一種東西,而只能買供過于求的東西,不能買供不應求的東西。這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
我們拿錢可以買糧食,是因為有價格在起調節作用,和18億畝耕地紅線沒有關系。我們的錢不但能買糧食,還可以買幾千種商品,從來不會缺貨,絕不是有幾千條紅線在保證他們的產量。老實說,光有土地也產不出糧食,還需要勞動、化肥、電力、煤炭、運輸等等上千種直接間接的輔助品,比牙膏的生產可能更復雜。
所以,拿18億畝紅線來保糧食產量是非常缺乏邏輯的想法。可是很多人都相信這條紅線是必要的。這就是專家和普通群眾的區別。這也是一個社會為什么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專家想法的原因。
經濟有可塑性,就是任何一種商品都可以增產或者減產。其原因是經濟普遍存在著替代性。所謂節約能源就是因為能源價高,于是用別的沒有漲價的資源替代能源。如更好的絕緣材料,更精密的儀表,都可以替代能源。在糧食生產中如果土地價高就可以用更好的良種、更適時的灌溉等來替代土地。用沒有漲價的其他資源替代漲了價的投入品,其效果是節省了錢。如果價格不動,空喊節能、節地,是沒有用的,替代過程不會發生。
由于替代關系的普遍存在,經濟活動中沒有固定的比例。煉一噸鋼要用多少電,滿足全國人民所需的糧食是多少,生產這些糧食要用多少土地,都是變數。經濟學中沒有固定比例。這是經濟學和物理、化學等學問根本不同的地方。
虎克定律說:應變和應力成正比;化學中說:兩個氫原子結合一個氧原子成為水分子。這些比例不但在地球上是對的,到宇宙任何地方都不會變。可經濟學就沒有比例。所以常說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規律是有計劃,按比例”就全錯了。經濟學里只有匹配,沒有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