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煤炭資源大省,全省煤電焦冶等與煤相關的產業占到工業增加值的80%左右。長期以來,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高強度、粗放式開采利用,使我省在享受煤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飽受其害--地下水源破壞,地面沉降塌陷,水土不斷流失,生態環境惡化……所以,山西走“革命興煤”之路,轉變煤炭發展方式,必須像王儒林書記所說向 “清潔低碳型”轉變。
煤炭產業清潔低碳高效發展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十三五”期間能源發展的重點任務。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化石能源清潔發展,這是煤炭革命最核心的問題、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山西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潛力之所在。
清潔低碳,從何突破?那就是要從煤炭生產源頭開始,以清潔開采為突破口,推進煤炭綠色生產。
早年間,我省煤炭行業門檻低,技術水平落后,產業格局“多、小、散、亂”,煤炭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彼時,利用前沿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手段,做到規模化“清潔低碳”開發,確實有一定難度。近幾年,我省進行了煤炭資源大整合,加大煤炭礦井現代化建設力度,煤礦生產水平和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為煤炭清潔低碳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目前,我國正處于“煤炭需求增速放緩期”“超前產能與庫存消化期”以及“環境制約強化期”三期疊加時期,對于煤炭行業而言,形勢非常嚴峻。加之國家和社會對綠色開采和清潔利用的要求和期望進一步提高,山西煤炭清潔低碳發展模式的構建實屬時勢使然、不做不行。
轉化是路徑,科技做支撐。充填式開采、保水式開采、煤與瓦斯共同開采等新型開采技術的研發與試驗,可以從源頭上解決因為煤炭開采引發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同時,不斷加大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不斷改善礦工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升煤炭產業的綠色化水平,也是清潔低碳型煤炭產業內涵的題中之意。
清潔低碳應該貫穿煤炭產業的整個鏈條。除了煤礦開采環節,煤炭產業下游產業鏈的布局和構建也必須走清潔低碳之路。我省應按照自身的資源稟賦規律,合理布局,調整結構,推進煤電一體化深度融合,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科學路徑,兼顧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
問題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我省每年排放工業固體廢棄物1.8億多噸,資源綜合利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其中煤矸石和粉煤灰排放占85%以上。以電廠粉煤灰為例,3000余萬噸的排灰量用來制磚,利潤只有1億元;但如果對其中有利用價值的部分進行加工,生產氧化鋁、輕質碳酸鈣等產品,利潤則在90億元以上。大量科學嚴謹的數據和令人振奮的事實告訴我們,走煤炭清潔低碳發展之路勢在必行,也大有可為。
目前,朔州市作為國家12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之一,清潔綠色低碳的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我省應以其為引領,力求在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上取得更大進展。
事物的發展往往在變與不變之間,山西煤炭產業亦然。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煤炭的能源基礎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我省煤炭產業的支柱作用也尚難替代。山西的功課在于長謀遠慮,求變求新,在“清潔低碳”上出大手筆,做大文章。要以煤炭能源革命為契機,堅定不移推動煤炭供應、煤炭消費、煤炭技術、煤炭機制的革命,推動煤炭從 “高碳能源”向“低碳利用”發展,從“高危行業”向“安全行業”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使山西這個產煤大省涅槃重生、重浴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