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生態濕地之一,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每年吸引著20多萬羽候鳥越冬。然而,受近年來枯水期持續低水位的影響,鄱陽湖沼澤、淺灘的生物資源衰退,候鳥棲息越冬面臨“人鳥爭食”的矛盾。如何協調湖區經濟發展與候鳥保護,一直是鄱陽湖生態建設亟須破解的難題。
一組湖水干涸、湖底露出“千眼”明代石橋的圖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最近出現嚴重低枯水位。然而,位于江西的鄱陽湖,是全球重要的生態濕地之一,每年有大量珍稀候鳥南飛到此過冬,被稱為“世界候鳥天堂”。
日常巡湖嚴防死守,核心區水位人工控制
“保護區面積僅占鄱陽湖全湖的5%,但承載著占全湖50%以上的珍稀越冬候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朱奇說。
日前,江西省山江湖辦組織的“第二次鄱陽湖科學考察”發現,水情變化對鄱陽湖典型濕地植物種群影響極為明顯,濕地生態系統對水情變化響應極為迅速。因受到近年來枯水期持續低水位的影響,鄱陽湖生物資源衰退,越冬候鳥重要食料生長受到較大影響,越冬候鳥棲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去年這里有許多摩托車痕跡,今年只有拖拉機的兩條輪胎印,說明盜捕候鳥的明顯減少了。”大汊湖保護管理站站長羅浩說。1日,記者跟隨羅浩爬進拖拉機車斗,顛簸了近兩個小時,來到大汊湖邊一塊草洲上。
大汊湖、蚌湖、大湖池、沙湖……眾多湖泊分布于江西永修縣吳城鎮周邊,贛江、修河在此交匯。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著吳城周邊的9個湖泊及其草洲。據介紹,在鄱陽湖保護區越冬的候鳥中,白鶴的最高數量曾達4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還有全世界80%以上的東方白鸛、70%以上的白枕鶴。越冬候鳥棲息的湖泊形狀像碟子,中間較深、四周淺、坡度緩。
“目前保護區管轄的9個湖,水位都還不錯。大湖池、沙湖設有閘口,遇到連續干旱等極端天氣,能夠給湖泊生態補水,保障候鳥安全越冬。”朱奇說,“2014年春節期間,森林公安查獲一起收購、運輸、出售26只小天鵝的案件,3名犯罪嫌疑人分別被判處10年6個月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通過嚴厲打擊犯罪、提高違法成本,有力震懾了非法捕獵候鳥的行為。身邊的典型案件,讓湖區群眾保護候鳥的意識明顯提升。”
從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的鄱陽湖鳥類資源動態變化考察,共記錄到鄱陽湖區鳥類236種;2013年1月開展的環鄱陽湖水鳥同步調查,共統計到水鳥26萬多只。總體上說,近10多年鄱陽湖越冬候鳥數量動態小有變化但相對穩定。
“保護越冬候鳥不能只盯著鳥類的總量,更要關注越冬候鳥物種的多樣性和珍稀物種的種群動態變化。”江西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年華說。
“人鳥爭食”矛盾尖銳,“點鳥獎湖”探索雙贏
如何緩解“人鳥爭食”矛盾?近年來湖區各地想了不少辦法。
1月2日上午,記者在新建縣南磯鄉政府門口,看到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關于開展第二屆“鳥越多、獎越多——點鳥獎湖”活動的通告。
承包管理白沙湖的黃勝生說,第一次每只鳥獎勵2元,第二次每只鳥獎勵1元,“漁民在年底紛紛把湖放干。沒有淺水洼地,候鳥就待不下去。‘點鳥獎湖’就是讓他們晚些涸澤而漁,讓候鳥有水面生存”。
這幾天,南磯鄉政府正和常湖、上北甲湖承包人萬長鐘協商“蓄水獎湖”,要求兩個湖最深水位至少80厘米、水位保持到2月底,通過控制水位來保障候鳥棲息覓食的水域面積。
南磯鄉鄉長陳紅橋介紹,漁民認為候鳥在湖里面棲息,有些候鳥會吃魚;有些候鳥吃水草、翻湖泥,將湖水攪渾,使魚缺氧死亡;特別是水面縮小、湖魚集中時,有些候鳥還會將魚啄死,從而影響經濟收入。以往大批候鳥前來覓食時,漁民通過放鞭炮、放煙花等方式驅趕候鳥。此外,湖面養魚都有“塹秋湖”的傳統捕魚方式,就是在閘口設立網箱,然后將湖水放干,將魚一網打盡。
“保證水位就是保護候鳥。”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胡斌華說,由于湖泊所有權和管理權歸地方和漁民所有,保護機構不能控制湖面水位,只能開展“點鳥獎湖”這樣的活動讓漁民推遲放水時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鳥爭食”矛盾,最大可能保證越冬候鳥有食可覓,同時也能彌補漁民的一部分損失。
避免陷入“公地悲劇”,候鳥保護期待生態補償
“為保護南磯山生態濕地,我們鄉拒絕了草洲牛羊養殖、草洲糧油種植、水產品加工、收割蘆葦湖草等很多項目,老百姓為保護生態作出了不少犧牲。”陳紅橋說,這兩年發展觀光旅游讓老百姓賺了些錢,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
據悉,2014年6月,經國家六部委批準,江西全境被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明確要求江西以生態補償、主體功能區、領導干部考核、河湖管理與保護等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江西省省長鹿心社表示,支持在鄱陽湖實施濕地生態補償試點,積極探索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
“越冬候鳥歸林業管,管好候鳥單靠林業部門一家絕對不夠。鄱陽湖是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湖區包含南昌、九江、上饒3個設區市及10多個縣、市、區,涉及水利、環保、農業、衛生等多個部門,多頭管理、部門分割、職能交叉、‘九龍治水’的弊端造成鄱陽湖陷入‘公地悲劇’。”戴年華說。他認為,江西應建立強有力的鄱陽湖綜合管理機構,加強涉湖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協同合作,整體規劃并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同時,亟須建立全面系統的湖泊濕地生態監測方案和數據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