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人在烏魯木齊市長春南路社區愛心暖房休息。
一個城市的環衛工人,少則上千,多則上萬,他們普遍年齡較大,工作時間較長。北方冬季寒冷,環衛工人需要在工作間隙有個地方歇歇腳、取個暖。政府如何與社會力量攜手,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記者赴濟南、鄭州、烏魯木齊等地進行了采訪。
環衛工人大概是城市里起得最早的那撥人。凌晨3點多,河南鄭州的環衛工人常富山就起床了,凌晨4點他就得走上工作崗位。早晨7點,我國最西的省會城市烏魯木齊還沉浸在睡夢中,51歲的環衛工人王松高和老伴兒許加葉,已來到負責保潔的區域——長春南路,如果下雪的話,凌晨5點他們就得到崗。
天冷活兒累,環衛工盼能歇歇腳
臨近中午12點,常富山在一個小區的拐角處綁扎著一條大掃帚,他正猶豫中午要不要回家。“今天風太大,騎電動自行車回家要半個小時,下午1點還得來上班,時間太緊張了。”常富山家住郊區的常莊村,離工作地點大約有10公里的距離。
“天好的時候,中午就騎車回家吃飯,還能睡20分鐘。天不好的時候,就只能在路邊小飯店隨便吃點,順便瞇瞇眼兒。”常富山說,“中午不回家,就得買飯吃,外面吃飯貴。一個月就掙2000多塊錢,如果天天中午在外面吃飯,那可受不了。”
常富山今年60歲,家里已經不種地了,大兒子在外面做生意,這兩年賠的多賺的少,為了讓5歲的孫子吃得好點,他就想多打份工。“我們分早晚兩班,早班從凌晨4點到中午12點,晚班從12點到18點。一般干早班就不干晚班,干晚班就不干早班。我是早晚兩班都干。”
據鄭州市城管局市容環衛處處長薛芳禮介紹,鄭州17800多名環衛工人中,50歲以上的占65%,60歲以上的占25%,大多是退休人員或外來人員。在人手緊張的時候,一些生活困難的環衛工人主動要求干早晚兩班,“這樣就可以掙雙份錢,但十分辛苦,中午休息是個問題”。
“聽說市中心許多馬路邊都為環衛工人建了‘道班房’,中午可以在里面瞇一會兒。希望我們這個路段也能有‘道班房’。”常富山說。
山東濟南六里山環衛所的環衛工毛立泉,今年已經62歲,老家在濟寧泗水,已經在濟南當了20年環衛工。對自己保潔的區域,他熟悉得很,中途要是想喝個水,或是上個廁所,毛立泉都有自己的“定點”。“這段路上的門店、商鋪啊,累了就找一家去歇歇。平時就得跟人家搞好關系,互相照顧著點,比如幫人家清理下垃圾,不能光去添麻煩。”
愛心暖房、沿街商鋪,歇腳取暖挺方便
中午11點多,外面實在太冷了,王松高跟搭檔熱孜萬商量了下,準備輪流去社區修建的愛心暖房休息會兒。把工具放進隔壁工具間,進了暖房,王松高拎起爐子上燒著的熱水壺先給自己倒了杯熱水,順手拿了門口閱報架上的報紙,坐在椅子上邊烤火邊翻。桌子上的醫藥箱有一些創可貼、酒精等常備藥,王松高說他們工作中難免手會擦破皮、受點傷,這些藥是給他們準備的。桌子下面還有一口小鍋,家不在附近的環衛工人中午自帶午飯可以熱一下再吃。
這個愛心暖房,是新疆烏魯木齊為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而建設的。據烏魯木齊市環境衛生督促檢查綜合辦公室工作人員羅超介紹,全市共有愛心暖屋837個,其中政府出資建設的有362個,社會愛心商鋪提供了475個。
鄭州的“道班房”和愛心暖房一樣,也是給環衛工人歇腳用的。“道班房”大約10平方米,里面有床鋪,環衛工人可以在“道班房”里吃飯喝水,以及午休。薛芳禮說,鄭州市區現有“道班房”750座,由于城市不斷擴張,按照1500米設置一座的要求,還需新增750座。鄭州市城管局計劃分三年完成,其中2015年計劃增加350座,2016年增加254座,2017年增加146座。同時,為了滿足現有環衛工人的休息需求,計劃對部分已有的“道班房”進行調整,擴大面積、增加鋪位、添置物品。
在濟南,永和豆漿的12家門店,今年都成為了環衛工的取暖點。在毛立泉的工作區域,濟南市城管部門與一家酒店協調,搞了一個專門服務環衛工的取暖點。工作間隙,環衛工們可以到店里暖暖手腳、接杯熱水。濟南市體育局、體彩中心、福彩中心及銀行等單位也積極向環衛工開放沿街彩票點、銀行網點。目前,全市已先后設置環衛工愛心取暖點800處。
此外,烏魯木齊還設立“環衛工人免費早餐點”191個,有沿街的飯館,也有醫院等大單位的食堂,按照每人每頓3.5元的標準向環衛工人提供早餐,由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拿出1260余萬元買單,并派督察組每月對免費早餐質量標準落實情況檢查不少于5次。這項工作從2011年12月開始實施,至今已3年多。
讓環衛工在家門口上班
與商鋪合辦取暖點,是管理部門在經費有限情況下的“變通之法”。不過,有些取暖點設立以來,環衛工們去店里歇腳的次數并不多。
據濟南永和豆漿辦公室主任呂曉東觀察,平時店里人多的時候,環衛工人基本不會進來。“不少環衛工還是不好意思,怕影響店里的正常經營。”濟南市城管局社會動員處處長陰潔偉注意到,平時休息的時候,環衛工們大多還是待在露天,“可能這樣不會覺得拘束吧”。
對環衛工人來說,住宿問題的改善和解決,或許才提供了最好的去處。濟南市試圖從“讓環衛工在家門口上班”角度尋找解決之道。
“出了門就到上班的地方,一點都不遠,平時累了也能回去歇歇。”臨近中午,環衛工劉慶梅收拾完工具,坐上同事的三輪車趕回家吃午飯。
像劉慶梅一樣,濟南市的許多環衛工正逐漸享受在家門口工作的便利。市區兩級先后新(改)建環衛公寓213處、3萬余平方米,并統一配備洗澡間、洗衣房、廚房、家具和閱覽室,解決了2329名環衛工的住房難題。在房管部門的支持下,濟南市153名環衛工住進了公租房。對于租賃社會住房的環衛工,濟南市給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房屋租賃補貼,并要求建筑面積一般不少于14平方米/人。
現在,毛立泉一家人基本上都在濟南生活,家里好幾個人做了環衛工,孫子也在這里讀書。“比起剛來的時候,條件不知好了多少倍,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