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城管局
堅持上班的第八天(1月8日)早上5點,當于武倉準備去清掃街道時,發現原來放在路段上的掃把鏟等工具都不見了,他跑到工具房,驚訝地發現門鎖也換了,被告知這是城管局的意思,最后只能跑回家拿自家的小笤帚來打掃偌大的街道。
2014年12月2日,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環境衛生管理站工作的環衛工于武倉突然收到管理站的解雇通知,要求其12月31日前到單位依法辦理終止勞動合同相關手續。13年的工齡,從未更改的工作路段和工種,頗受市民認可的于武倉從來沒想到再次遭受無故解雇:這是繼2013年初之后的第二次——于武倉因代表越秀區罷工環衛工維權表達訴求后,被所屬單位欲以“缺勤三天”解雇,后來在工友和大學生的聲援下公司才收回終止勞動合同關系的決定。只是這一次,是街道的環衛站無理由解雇了于武倉。
抗爭:被解雇后依然堅持上班
接到被解雇通知之后,他向單位提出兩個要求:公開自己被解雇的原因,或賠償13萬元作為在環衛站工作13年的精神補償。“他們任性,我就任性”,于武倉笑著說。在多次與環衛站交涉反映意見之后,于武倉依舊沒能得到一個滿意的答復,留給他的只有一份單位單方面下發的《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
13年的工齡,本應可以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卻因環衛行業長期更換公司規避了永久合同的簽訂,環衛工人隨時面對合同期滿而失業的風險,幾乎沒有一個人能例外。
被北京街環衛站解除勞動合同10天后,環衛工人于武倉依然照常在自己的工作路段上班,“這是不合理的事!既然是不合理的事我為什么要接受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街道辦,他十多年來從來都是一個為城市盡職盡責的環衛工。他甚至拿著自白信讓所在班組的同事和工作路段的市民評價他在此路段的環衛工作,同事的支持和市民的認可并沒能為他爭取到一個“合理解雇”的解釋。
自從收到解雇通知書,即便是退休金沒有保障、家庭生活失去經濟支撐,每天做兼職到晚上10點,他也依然保持每天開心工作、生活的心態。“他們才應該是心焦的”,于武倉笑著說,“他們做了虧心事,手慌腳亂,想不了什么辦法。”
發聲:不公的模式,缺位的監督
相比自己的飯碗,未來的生活,以及養老保障等等個人的大事,于武倉更擔憂自2014年起實施的1+18用工模式對越秀區環衛工人的影響,而這也恰好是他被解雇的導火索。
據中大環衛工人關注組對越秀區“1+18”環衛管理模式調研顯示,2014年實行19個不同區域管理后,工人的福利待遇、管理模式相比之前呈現明顯的分野。街道管理的工人待遇總體比作業中心的工人差,因福利發放標準不一不同街道間工人的月工資差距達到800元以上。該管理模式主要存在超時加班多少決定工資高低、績效獎金和福利補貼發放參差不齊、工作強度增大、勞動合同簽訂年限不統一等問題。
“(實行‘1+18’管理模式后)減少了人員,又克扣工資,財政撥款雖然年年在漲,但工人工資不見得漲?,F在一個人干兩三個人的活,工作待遇不變,而且可能更少。我們工作量那么大,市民對我們也沒有好評,政府也出了那么多錢,錢去了哪些人的腰包?政府買服務,工人辛苦又沒拿到錢,市民面對又是臟亂差的環境,他們也是(制度的)受害者,付出了稅款但沒有得到好的服務。”
2014年6月,于武倉在微信朋友圈里發表的對“1+18”模式的不滿被朋友轉發出去,不久后,于武倉就接到了城管委的調查電話,緊接著他又被所在的街道環衛站站長約談,而他反映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14年年末,勞動合同到期之際,按照往常的做法,北京街環衛站的工人們在1個月之內會簽訂下一年的合同,此時出現在于武倉眼前的解雇通知書讓原本打算在環衛工人的崗位上做到退休的他有些意外,“我也只是想為你們的工作提個人建議或意見,你不但沒有采納我的意見,還打壓我。”
“我是個公民,只是提出建議或者意見。”從2013年在越秀區環衛工人罷工事件時為工人發聲維權后受到打壓、認識一些公益機構和幫助工人的公益人以來,他認為社會需要更多人站出來對不平等事發聲,“我們有權力監督、制止,發聲和提出看法、意見,是權力也是義務。”
一個人的吶喊:我要站出來,愿用生命廢除1+18模式
“1+18”模式實行至今已有一年多了,沒有人站出來跟與于武倉一樣吶喊,越秀區環衛工人默默忍受著——有的工友顧慮對孩子在廣州上學的影響,有的工友不知道也不在意自己的監督權,有的忌憚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們手上的權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小老百姓,對法律國情一竅不通,即便有心出力,也很難找到突破口,況且還有許多顧慮”,于武倉表示理解,但仍然表示會堅持自己的維權之路,甚至拒絕其他工作的機會。他擔心,如果自己放棄,就不會再有其他人站出來抗爭,所有的環衛工人就要受苦受難了。
微博是他發聲的主要陣地,他的經歷和對1+18模式的投訴在微博上得到了政協委員韓志鵬的關注。曾也有南方都市報的記者采訪過他,本來兩天見報,后來則不了了之,到今天也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他還打過12319城建服務熱線和市長熱線,但接線員一會從這個部門變成那個部門,繞來繞去的各個部門讓他有點糊涂,漫長的接線等待時間也讓他心痛電話費的支出。談到這些,老于的臉上難掩失望。
“如果能用生命實現一個愿望,我愿用生命來廢除‘1+18’模式來實現同工同酬,換取有尊嚴的勞動和體面開心的生活。讓環衛工人同工同酬,有合理的制度,讓他們能在這里安心工作、養老。”
于武倉用犧牲來評價自己目前的狀況,“做任何事都有犧牲”,他看得很開。
堅持到底:想讓更多人關注
堅持上班的第八天(8日)早上5點,當于武倉準備去清掃街道時,發現原來放在路段上的掃把鏟等工具都不見了,他跑到工具房,驚訝地發現門鎖也換了,被告知這是城管局的意思。最后只能跑回家拿自家的小笤帚來打掃偌大的街道,雖然略顯得有些費力,他還是堅持將自己職責范圍內的街道打掃干凈,不放過一張傳單,一個煙頭。面對單位對他的阻撓不斷升級的可能性,他打算把寫有他名字的掃把和垃圾鏟帶回家,以便能有工具繼續工作。“就算有一天把我的工具搶走了,我也會拿個編織袋用手撿垃圾去工作”。
他在這個崗位上一做就做了13年,起初有不滿和抱怨,長年日曬雨淋的勞作也給他留下了關節炎等職業病的烙印,當每每看到晴天里被打掃得干干凈凈的街道,心里也充滿了“我讓這個城市變得干凈、整齊”的自豪感和喜悅。13年這個長度,是他“堅持到底、不服輸、有堅決下去的信心”的性格最有利的佐證。
當被問及今后的打算,于武倉神情凝重,“不管是留下工作還是炒掉也好,都想把這個事情做下去。提出來,讓更多人知道,讓政府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