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環衛工“免費”背后是慈善還是炒作
2015-02-03來源:工人日報

  按照規定,環衛工不得在室外就餐、換衣服、放工具。李其前借用夜市的簡易房匆匆用饅頭就茶水,補充體力。 

  2010年,記者采訪蘭州環衛工,他們吃的就是開水泡饅頭。 

  早上7點,亞太餐廳開始為環衛工供應免費早餐。

  你給他火鍋、鹵面,他要的不過是一口有尊嚴的熱飯;

  你請他入室華麗餐廳,他卻以卑微的姿態謹慎享用;

  你善意的關愛幫助引來沸騰輿論,他需要承受的竟遠比我們能夠想象的更為復雜。

  環衛工人要什么?答案或許并不難找。

  請環衛工免費吃飯,正在全國流行。

  熱騰騰的火鍋、牛肉面、清粥小菜……仿佛一夜之間,作為普通勞動者的環衛工人成了當今社會享受“免費”最多的特殊群體,這是對公益、慈善的善良追崇,還是商家另有所圖的炒作噱頭?為此,本報記者蹲點蘭州,撥開媒體的喧囂,探問“免費”背后的秘密,記錄下環衛工群體的“一聲嘆息”。

  免費鹵面遭遇“封殺”

  若非親眼所見,真的無法想象,吃一碗免費的午餐居然需要他付出巨大的勇氣和機敏。

  1月21日上午9點37分,蘭州市城關區永昌路北口。他看上去年逾六旬、或者更老,穿著黃色的環衛工裝,繞過一根一根的電線桿,顫顫巍巍地躲過迎面而來的人流。目光始終在腳尖搜尋,保持著他日常頻繁撿拾煙頭、紙屑的姿勢……

  終于緩慢地接近“臻蘭羊肉泡店”,他抬起頭,目光掃視周圍,然后推門,閃身而入。

  見了收銀員,他羞澀地笑,然后走向取飯口。做面的師傅,早有默契,下了一碗分量很足的鹵面。

  望著面前的大海碗,他低著頭,口袋里掏出一張白面餅,用手掰成小塊泡在鹵面里。同桌的食客,注意到他有一雙臟臟的、黑色的掰餅的大手,端起碗坐到旁邊另一張桌子上。

  “一碗吃不飽,得一碗半。”說話的時候,他不停地笑,笑得開心,笑得敞亮。不到5分鐘,一碗面見底,他用袖子擦嘴,佝著腰向收銀員道別,出門,靠著墻如來時一樣機敏地離開……

  一碗免費鹵面,讓他吃得開心、也吃得略顯卑微。實際上,這只是這名環衛工一個多月來,第三次走進這里。

  這讓馬黎新極為納悶,一碗標價12元的免費鹵面究竟惹了誰,何以會給環衛工招致如此大的壓力?

  馬黎新是“臻蘭羊肉泡店”的老板。早上9點到11點,正是店里為環衛工免費提供鹵面的時間段。記者坐在店里等,整整兩個小時,前后共有4名環衛工來吃鹵面,他們都選擇坐在面館的隱蔽處,吃完匆匆離開。

  “臻蘭羊肉泡店”的裝潢頗為考究,高端、大氣的門面和室內裝修,時尚中擺放著西域特色工藝品,是一個可以讓人端著咖啡在里面悠閑“泡吧”的地方,與周邊鬧市的消費氛圍極為融洽。

  一個多月前,“臻蘭羊肉泡店”試營業,馬黎新沒有貼通知、也沒有對外做任何宣傳,悄悄地把附近的環衛工人和70歲以上的老人請進來,免費吃鹵面。

  最初的時候,來的環衛工三三兩兩,許多人穿著工作服不愿進來。后來,免費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來的環衛工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30多位環衛工在這里用餐。為了不影響店里的正常經營,馬黎新訂了新規矩,每天上午9點到11點專門接待環衛工,希望把這項公益活動長期堅持下去。

  事件的轉機出現在1月9日,“臻蘭羊肉泡店”的免費鹵面,被當地的媒體記者發現,緊接著采訪、拍照、視頻、登報、上網。誰能想到,媒體上的亮相,帶給環衛工們的不是欣慰,而是一道“封殺令”。出現在視頻和照片里的環衛工,當天就受到管理站的“嚴厲批評”。

  環衛管理站隨之規定,今后,所有環衛工不許再去“臻蘭羊肉泡店”吃免費鹵面,一經發現按脫崗處理,罰款500元。

  此令一出,環衛工們噤若寒蟬。

  誰弄“丟”了他們的午餐

  上班掙錢,掙錢吃飯,這是一個最為平常的道理。但在劉小強的心里卻有另外一番邏輯,“眼下,我們環衛工的吃飯問題是次要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家必須得有一個放包、換衣服的休息點。”

  劉小強是蘭州城關區道路清掃保潔隊第一管理站的站長,不許環衛工再去吃免費鹵面的“封殺令”就是他下的。在這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背后,是他從業10多年來積淀的無奈而心酸的體驗。

  “臻蘭羊肉泡店”距離那座全國聞名的黃河鐵橋不遠,距離蘭州市的繁華中心——西關十字也很近。以此地為中心,劃出40多萬平方米區域的街道,就是第一管理站的責任區。

  這個管理站有173名環衛工,每人每天平均負責2000多平方米街道的清掃和保潔,擦拭5個以上垃圾箱和200多米的馬路柵欄。

  由于身居鬧市,此地餐館飯鋪店家林立,但卻沒人知道,對于每天通過體力勞動,保持街道清潔的環衛工們來說,吃一口熱騰騰的飯,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奢望。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還能有比吃飯更高的奢望嗎?環衛工楊素梅的回答是:“有的。”

  由于沒有地方放包,一年內楊素梅的挎包丟失了兩次。“包里沒裝別的,就放點饅頭和咸菜,包丟了,我的飯也沒了。”

  后來,楊素梅和幾位同事合伙,在永昌路中段找到一個家屬院的空房,寄放挎包;交換的條件是,負責把院子里的衛生打掃一遍,雖然增加了大伙的工作量,但楊素梅和同事們依然樂意。

  能有地方放東西、換衣服,這讓負責打掃秦安路的郭蘭昌羨慕得不得了,“冬天換衣服里面穿得厚還好,夏天穿得少了沒法換衣服,穿得多了又熱得很,遭罪?。?rdquo;

  采訪中,一位環衛工說,一次在街邊換衣服,正好被保潔隊的領導看見,當面挨批評,事后還被罰款。

  “我會掃,掃得好,這是蘭州的門面肯定要弄好。”劉秀玲做環衛工作有18年了,負責蘭州市委附近的街道衛生。她先前因為免費吃鹵面上了電視被領導批評,看到記者她有些煩躁,“我知道你是記者,就吃了一碗面,我又沒做啥壞事,我的馬路掃干凈了才來吃的。”

  過了一會兒,看清楚面前的人沒有拍照攝像,她的面色才柔和下來。

  去年10月31日上午,天冷,她回家加了件棉褲,回到崗位上才發現褲腿沒弄好,找個隱蔽的地方坐著弄。誰知,被督查的隊長看到并上報,要求罰款500元在工友中引以為戒,原因是“以不雅姿勢坐在路邊”。

  劉秀玲眼里透著倔強,家里人希望她別干了,她覺得自己還能干得動就不能成為孩子的負擔,家里買菜做飯需要錢,帶小孫子上街也得有錢買個小吃。

  委屈是必然的,那段時間的劉秀玲抹著眼淚給領導和工友解釋原因。那以后,整個站的環衛工連吃飯都是站著,從來不敢坐,也沒地方坐。

  提起這事,劉小強也很有感觸,“有時候,我走在路上,看到環衛工拿著一個干餅子在那里啃,很不忍心,太辛苦了。”

  他說:“11點前是環衛工的工作時間,脫崗吃飯是不允許的?,F在‘前面掃后面扔’的情況使得街上根本不能離人,出了問題我們也不好交代。”

  原來,“臻蘭羊肉泡店”推出免費鹵面后,一度出現扎堆吃飯的現象,店鋪免費供餐時間是早9點到11點,這時正是大多數環衛工上班的時間,三四條街沒有環衛工,道路衛生差了,管理站挨了批評。

  在蘭州,一碗牛肉面6元到7元、一碗鹵面8元到12元,許多環衛工覺得一碗吃不飽、兩碗又太貴,舍不得。還有一個原因是,每天在大街上清理垃圾,沒地方洗手換衣服。衣服臟、手也臟,進了餐館,老板嫌棄、食客也嫌棄。所以,許多環衛工寧可餓肚子,也不進餐館。

  穿過半個城去“吃”火鍋

  時間回溯到5年前。

  2010年1月15日,也是一個歲寒三九的冬天,本報記者在蘭州采訪環衛工的工作情況。那天早上8點,在蘭州市城關區政府車庫的一個角落里,記者目睹了環衛工們的一頓早餐。

  當年,環衛工的作業時間是這樣:清晨5點以前到崗,開始一天里最重要的“大掃”;7點30分,城市在睡夢中醒來,迎來上班、上學的人流高峰,而環衛工們則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8點30分,環衛工開始上午的保潔(小掃)直到中午1點,然后再換另一班來,保潔到晚上9點。

  那天,武都路清掃保潔組的8名環衛工擠在車庫的一個角落里吃早點。這里沒有暖氣,沒有熱水,車庫的鐵門邊角上結著厚厚的冰塊。

  經歷了早起后的勞累,環衛工們確實需要休息。但是,冬天的清晨又最難忍受這一個來小時的“休息”!因為天冷,環衛工劉桂蘭在工作服下套了兩件棉衣。干活的時候身上很暖和,內衣浸上了薄薄一層汗,這時歇下來,就冰涼逼人。

  大家提來一壺開水,有人開始早餐。在一個紙箱里,劉桂蘭拿出自己的飯盒,里面有兩個干饃、一個蘋果、一個雞蛋。早餐只吃一個饃,饃凍得干硬,劉桂蘭使勁把它掰成小塊放在飯盒里,滾燙的開水倒進去,很快就只剩一點溫氣。

  蘭州有聞名全國的牛肉拉面,經濟實惠。但對當時月收入只有800元的環衛工人來說,當年3元一碗的面有點奢侈。她們大多只能偶而嘗嘗,日常的基本食譜只有開水泡饃……

  時隔整5年,雖然環衛工的收入扣除保險,現在每月也能拿到近1700元,但牛肉面的價格也翻了一番。

  環衛工趙淑桂現在身兼“二職”,每天凌晨2點半到5點半和早上6點到11點做清掃工作,下午1點半到晚上10點做業務員負責檢查督促。這樣算下來,她每天睡到床上的時間不足3個小時。她的丈夫也是環衛工,負責在城區拉運垃圾,2006年兩口子在老家修了5間瓦房,可是10年里,她根本沒時間去住。

  “這么個工作法,你身體吃得消嗎?”她的回答也極為爽快,“不這樣不行,不然養活不住。”旁邊的侯振娟拍著她的胳膊開玩笑,“這就不是人嘛,從來沒生過?。?rdquo;趙淑桂呵呵笑著,連連點頭。

  距離武都路不遠的曹家巷,有家“金城味道牛肉面館”,從去年9月份開始推出“環衛工半價吃牛肉面”的活動,允許環衛工在早上11點之前以及中午1點以后進店吃牛肉面。也恰恰是因為時間上的沖突,二站的環衛工們很少去吃。

  去年底,重慶一家火鍋店宴請環衛工的消息在網絡上熱傳,受此感染,蘭州西站附近一家火鍋店也搞了一次宴請環衛工的活動。提起這事,二站的環衛工們都有些別樣的激動。

  “幸虧我們沒去湊熱鬧,要去了什么也吃不上。”環衛工陳桂蓮穿過半個蘭州城,專門跑去看了,回來給大家講自己的見聞。

  那天,一站的100多名環衛工都去了,結果,火鍋店爆滿,一些人坐不下,又被勸走了,“去的人也就吃了幾片菜,根本沒吃飽。”說到這里,二站的環衛工們都笑,似乎在贊賞自己當初的明智。

  李秀兒,現在是清掃組的組長,干了28年的環衛工,吃了28年的開水泡饃,在她看來,自己什么樣的飯都咽得下、什么樣的苦都吃得下,只是環衛工需要的不僅是免費的一頓火鍋或者半價的一碗面,而是一次體面的休息和一個休息的地方。

  她說:“我們人手少,也沒有休息時間。過年過節也和平時一樣上班,拿一樣的錢。我們不期待周末休息或者每周工作5天,一個月能有一兩天的假就行。”

  沒有假期,請假一天扣54元錢,超過3天還要扣績效工資。“五·一小長假”、“十·一七天假”、“帶薪休假”、“節日雙薪”……這些與他們無緣,他們要求的不多:每月休息一天。

  除了休息時間,二站的環衛工也同樣奢望一個休息室,能換衣服、能放包、能不再露天啃饅頭的地方就行。侯振娟說,“我觀察很久了,現在蘭州市修了很多過街天橋,很希望能在天橋下建個歇腳、放東西的地方。”

  老李的生存樣本

  蘭州市正寧路小吃街夜市的牛奶雞蛋醪糟,曾被評為“蘭州夜市上最具人氣和特色的小吃”,也曾被央視報道過,本地人喜歡,外地游客也紛紛慕名來此,而負責這條街道清掃任務的環衛工李其前夫婦卻不曾嘗過一口。

  1月20日,節氣正逢大寒,李其前凍傷了右耳,臉上的兩處凍傷結了痂,為了防凍專門在地攤買的帽子似乎沒有起到作用。去年夏天,在蘭州市榆中縣后白山萬羊村務農的他,在親戚的介紹下帶著老伴進城作了環衛工。

  李其前的人生規劃聽起來也蠻不錯。他一個月能拿1600多元的工資,租房水電一個季度花去707元,兩人吃飯一個月600元左右,一年能存大概一萬元,加上老伴一年的工資19200元,攢幾年,養老就夠了,還能補貼點給兒子。

  當夜市的繁華褪盡,留下的是滿地狼藉,每天凌晨1點,李其前就開始起床從租住的伏龍坪山上的出租房趕往正寧路小吃街,走約莫半小時的路程。

  李其前負責整條夜市的清掃和衛生保持,他的老伴曾文秀則在緊挨的正寧路打掃,掃完了也來幫著倒垃圾,待夜色散去陽光灑向大地,清晨的人們看到的是干凈的馬路和整齊的指示牌,這些都是老李的功勞。

  一切忙完后他們在借用的夜市簡易值班室里吃早餐,門正對著垃圾池,這樣他們可以隨時看到垃圾池里倒入的炭灰是否又引起了煙霧。

  說話間,曾文秀拉了拉丈夫的袖口,示意他身后的垃圾池里開始冒煙了,李其前看了一眼升騰的煙霧笑著對曾文秀說這個等會兒就滅了,曾文秀安靜下來,眼睛卻始終不離垃圾池,直到真的沒了煙霧才把目光離開。

  早餐是前一天買的饅頭,就著開水吃,幸運的是今天早上他們收到了管理站業務員送來的每人兩個饅頭一個雞蛋,免費的,自己買的饅頭就可以留著中午吃。

  中午12點以后,忙完了清掃工作。李其前還要在這里值班到下午5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午餐時分,李其前接了冷水蘸著洗衣粉洗完手,從包里拿出一塑料袋花卷,用罐頭瓶接些熱水就著吃,熱水泡了很多茶葉。

  “泡些茶葉就不瞌睡了,不然困得不行。”李其前說,很大一罐茶葉17.5元。而此時的曾文秀有些無措,她看著桌子上的花卷沒有動也沒有接熱水,眼睛不時看看窗外又瞅瞅丈夫,上次泡過的茶葉留在罐頭瓶底,李其前笑對她說:“來來,我們吃著,這是他們記者的工作。”他快速擰開瓶蓋又加了些新茶葉進去,倒好熱水放在曾文秀面前,取一個最大的花卷遞到妻子手里……

  2元錢一袋的榨菜,也是奢侈的。“還不如買饅頭。”因為沒有時間自己做饃饃,他們一直是在附近的店里買一元錢2個的饅頭或一元錢3個的花卷。

  下午4點半,李其前又開始忙碌了,他將正寧路夜市街道兩頭分別用繩子連起來,防止有車輛進入,再檢查一遍馬路的衛生,倒干凈所有垃圾桶,檢查推車和攤點一一就位。5點以后,他才開始和老伴一起回“家”。

  租來的“家”,在伏龍坪的山坡上,上山的路走起來費勁也更費時間,但他們寧愿用時間換坐車的錢。路上,李其前看著老伴笑得像個孩子,“有時候她飯還沒做好,我早就睡著了,她叫醒我吃完飯我又睡著了。”

  回“家”,意味著一個短暫的夜晚和一個漫長的凌晨。凌晨1點,老李必須強迫自己爬起來,迎接一天的工作。

  李其前的工作包括馬路清掃、衛生保持、指示牌和垃圾桶擺放、防止垃圾池著火、為垃圾車保持通道、下水井垃圾清掃、電線掃灰。

  老李有自己的驕傲。自從他來到正寧路夜市一條街,這里的衛生明顯更好了。他有自己的操守:“干啥有干啥的責任,我們掃馬路有掃馬路的責任。”

  華燈初上,正寧路小吃街夜市慢慢熱鬧起來,各色小吃令人垂涎,人群里依然有環衛工在不斷撿拾地上的垃圾和煙頭,但沒有人顧得上看一眼身邊的環衛工是不是還餓著肚子,是不是吃著饃饃就茶。

  不過,也有人了解他們的情況,一位老板看著眼前忙碌的黃色身影搖頭:“環衛工真是不容易,唉……出力的人不賺錢,賺錢的人不出力。”

  從今年一月開始,蘭州環衛工工資據說漲到了每月1700多元。李其前盤算著,這樣的話,夫婦二人每年又可以多存點錢,如若老兩口不生病吃藥,兒子娶個“不要錢”的媳婦,自己將來或許可以老來無憂。

  像老李一樣,從農村來,為的是攢錢養老,圖個今后不靠兒女安享晚年,這樣的人占了環衛工群體的大多數,他們找不到其他工作,他們離不開環衛這個崗位。據了解,蘭州市城關區環衛工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50~60歲的職工已經成為環衛保潔工作的主力。

  那些看上去明顯偏老的環衛工,都有自己的秘密,他們往往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都說自己“剛過50歲”,就為了和老李一樣,多干幾年、多攢點錢,到自己干不動的時候,有錢養老,不拖累兒女。

  “愛心早餐”能持續多久

  對于城市道路和街區的衛生監管,環衛局煞費苦心,可以說是“多級管理,責任連帶”。就蘭州市城關區環衛局來說,局長下面有主任、有隊長,隊長之下有管理大馬路或小巷道的14個管理站,每個站又有多名業務員,業務員下設組長,所有人均得盯著環衛工。隊長、站長、業務員不負責具體打掃衛生,主要監管其下環衛工工作到位情況和所屬街道小巷的衛生情況。自2012年起,蘭州市城關區啟用“數字化案件”監管,如果發現有臟亂差,管理隊長、站長、業務員都面臨罰款處理,連帶的環衛工承受的處罰還會更多。

  從多年前開始,城關區環衛局就在呼吁改善環衛工的作業和休息環境、提高工資待遇,或許是位卑言輕,許多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比如休息室和吃飯的問題。

  劉小強坦言:“環衛工中有漢民、有回民,吃飯問題不好解決,再加上工作面廣、人員分散,站里不可能雇個人來做飯,聯系餐館的話肯定得收錢,經費來源是個問題,操作起來也不容易,就只能靠社會公益的力量來解決。”

  蘭州有一家做房地產的亞太集團,從去年3月26日開始,在城關區的解放門和定西路分別租下鋪面,開了兩家慈善早餐廳,每天早上6點30分到8點,為環衛工免費供應早餐,至今已經堅持了10個月。

  1月21日早上6點20分,記者走進解放門慈善餐廳。潘大姐蒸的饅頭剛出籠,熱氣慢慢飄散開來。十幾個環衛工在窗口排著隊,兩個人幫忙將盛小米粥的大桶抬到打菜窗口外。

  今天的早餐有清炒豆芽、素炒菜花、雞蛋、饅頭和小米粥,賈主管畫著淡妝,盤起的長發顯得干凈利落,她微笑著給每一個人舀菜。楊素梅是第一個打到飯的,饅頭露出了飯盒,她咬了幾口蓋上蓋子,又在杯子里裝了半杯小米粥,邊往包里裝邊走出門去。她要快步走20多分鐘趕到自己負責的街道。

  當天早上,解放門餐廳一共為環衛工提供了125份早餐,包括環衛管理二站業務員帶走的50份。業務員張美麗是退休后又返聘工作的,10個月來,她一直從解放門餐廳領早餐給站內環衛工送,每天50份不多不少,她不知道這個數字怎么定的,她只知道自己所在的站里上早班的有100多人,50份早餐今天送給東面那一片,明天送給西面一片,每個人隔一天吃到一次免費早餐。

  亞太集團在提供給媒體的新聞通稿中稱:“兩家慈善早餐店,每天可向800余人提供營養早餐。每月房租、人員工資等合計投入近24萬元,每年計劃投入500萬元。”

  沒人知道,在房地產行業轉入低迷的情況下,亞太的慈善早餐可以堅持多久?

  街道上行人腳步匆匆,環衛工依舊一年四季在固定的街道上辛勤勞作,炎夏寒冬不曾怠慢,周末節假不曾停歇,他們統一鮮艷的服裝,那么顯眼;他們低頭細致投入的身影,那么不起眼。有人說,不是企業有沒有實力堅持下去,而是這樣的愛心企業、慈善事業是不是真的理解環衛工人的需求。

  一家慈善餐廳可以接待400名環衛工就餐,但每天能來的也就百人左右,很多人還是專門找過來的,不然慈善餐廳也會冷場。

  近幾年,針對環衛工的愛心活動很多,但往往都是“點燃愛心”轟轟烈烈開場,不久之后就不了了之。

  去年2月,蘭州當地一家媒體聯合城管執法局發起“環衛工愛心驛站”活動,前期27家單位舉行環衛工人“愛心驛站”授牌儀式,一次建起了200余處“愛心驛站”服務點,向環衛工無償開放,提供飲水、休息、熱飯等免費服務。

  一個月后加入“愛心驛站”的企業達219家。半年后,許多企業一哄而散,一家車友俱樂部的“愛心驛站”,開張半年只接待了5位環衛工人。

  開設“環衛工愛心驛站”服務點最多的是蘭州銀行。蘭州銀行的多家網點都在門外顯著位置貼著“環衛工人愛心驛站”的標牌,大廳里有熱水、有咖啡。張掖路支行大堂經理說,附近的環衛工斷斷續續會過來倒個水、休息會兒,但每天不到10人(次)。

  許多環衛工人自尊心都很強,對各類免費、慈善的服務都感覺別扭。二站的一位環衛工說,“我們要喝水的時候,人家還沒有開張,我們也不好意思去倒,更害怕把人家的地弄臟了。”一位環衛工大姐說得直率,“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冬天下雪得先去把人家店外一片的雪掃了,自己地方的活就耽擱了。”

  似乎,所有針對環衛工人的慈善、愛心都只能換來片刻的喧嘩。

  環衛工人,究竟需要什么?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