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結論是來自于TRAFFIC于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發布的TRAFFIC關于網絡非法野生物貿易(2012.1-2014.9)的監測報告。該報告公布自2012年起TRAFFIC對主要中文電子商務平臺及網站的定期監測揭露了大量非法野生物制品的在線廣告及信息。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3月竟達到約4000條新增非法野生物制品廣告的峰值。且半數以上的網絡銷售的非法制品為象牙制品。
然而,從2012年7月開始,通過TRAFFIC告知電商對非法野生物交易廣告進行刪除和對非法野生物種搜索代名詞的屏蔽以及相關執法機構的執法工作,使得非法野生物制品廣告數量銳減至1500條,此后一直保持穩定。
TRAFFIC中國項目負責人周非說:“主流電商企業一直是我們在消除非法野生物貿易方面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電商企業的努力下,相關商品的廣告數量持續減少。盡管如此,大量的的網絡非法制品廣告數量仍然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們還發現目前非法野生物交易平臺和方式正在轉變。”
其中一個轉變是商家用于防止自己所售商品被發現的隱秘代名詞由2012年被TRAFFIC發現并識別到的15個變為現如今的64個。TRAFFIC每月對25家電子商務和文玩交易網站進行監控。內容包括對8種主要非法野生物制品—象牙,犀牛角,虎骨,玳瑁殼,穿山甲鱗片,豹骨,羚羊角,盔犀鳥頭骨,以及相關的64個搜索代名詞的監控。
另外,有證據表明,目前非法野生物交易正在向個人社交媒體平臺轉移。商家通過在自己的社交媒體app上發布相關的照片和信息,以此來吸引潛在的客戶并單獨與之溝通交流。一些商家為了擴大宣傳,甚至會雇傭“代理”在其社交平臺上來轉發那些不法商家所發布的非法野生物制品信息。
“非法野生物交易向更為私密的社交媒體平臺轉移,這為執法部門的工作效率帶來新的挑戰。”TRAFFIC東亞及南亞區域總監雅尼克博士說。
“對非法野生物制品交易渠道的監控和管制亟待成為執法機關的工作重點。因為不法分子正在利用個人社交媒體平臺暗中從事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