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國網 10月23日,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對雪豹這一亞洲大型貓科動物穩定生存的嚴峻影響,雪豹所分布的中亞高山區域的生態環境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已極其脆弱,但這一區域卻擔負中亞數億人口的水源供給。
在10月23日全球雪豹日,WWF正式發布這份題為《脆弱的關聯性:雪豹、人類、水源與全球氣候化》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1)如果我們不能改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三分之一的雪豹棲息地將不再適合雪豹的長期生存;2)隨著雪豹分布區域的環境溫度升高,森林植被分布基線正在向更高海拔地區收縮;3)森林退化后的區域被轉化為農業和牧業用地,進而加速雪豹棲息地的進一步退化和破碎化。
受到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影響的不僅僅只是雪豹本身,雪豹所分布的中亞所有高山區域也將收到嚴重影響,而這些區域又是重要的水源地。報告顯示,超過3.3億人口生活在雪豹分布區域的水源與河流流域數十公里之內的廣大區域,這些人口嚴重依賴該區域水資源的日常供給,氣候變化將會顯著改變雪豹分布區域的水源、水量及徑流,進而威脅到數億人口的正常生產生活。
WWF“全球雪豹保護戰略”項目負責人瑞施•庫馬爾•莎爾馬(Rishi Kumar Sharma)指出:“我們必須立即行動起來,扭轉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阻止雪豹棲息地的進一步退化。否則這些高山之魂,將和供養數億人口的關鍵水源一并永遠消失。”WWF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雪豹全球保護戰略,共同拯救雪豹這一珍稀瀕危動物。
目前,全球雪豹數量尚不足4000只,分布在中亞高山區域,而且其種群數量還在進一步減少。過去16年來,由于棲息地喪失與退化、盜獵、人獸沖突等致危因素,導致雪豹種群減少近20%,眾多局部局域的種群形勢更加嚴峻。而且,如果氣候變化趨勢不能得以扭轉,將進一步加速其他眾多相關威脅因素,把雪豹種群進一步推向滅絕的邊緣。
WWF對雪豹的保護已有很長時間,“全球雪豹保護戰略”將重點集中在WWF所識別出來的最為有效和最有價值的關鍵區域,包括減緩因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減少雪豹與社區沖突的區域、減少盜獵和利用雪豹制品的區域等。
WWF“喜馬拉雅項目”(Living Himalayas Initiative)負責人薩米•托尼可斯基 (Sami Tornikoski)也指出:“盡管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威脅因素,但我們同時也要重視其他相關的威脅因素,只有我們對氣候變化及其他包括盜獵、報復性獵殺、獵物數量下降、不合理規劃等威脅相關威脅因素一并加以整體考慮和綜合應對,雪豹種群的長期穩定生存才能得以實現。”
薩米•托尼可斯基列舉到印度、尼泊爾、不丹在老虎和犀牛等瀕危動物種群恢復的有益經驗時強調:在雪豹的保護中,我們只有與政府、保護專家、社區一同努力,雪豹保護才能最終取得成效,雪豹才能從瀕危的邊緣被挽救回來。
中國是雪豹的最主要的分布國,占有整個雪豹棲息地的60%。17年前,雪豹便被列入中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WWF中國自2004年起,在雪豹棲息的青藏高原地區開始保護工作,然而,整個高原地區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仍舊是生存于該地區的野生動物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這一威脅更加嚴峻。目前,WWF中國正在策劃在中國全面啟動針對雪豹的保護計劃和項目。
但是,保護雪豹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是非常有限的。2013年,12個雪豹分布國在比什凱克共同簽署了宏大的“全球雪豹種群及其生態系統保護項目”,在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及民間團體之間達成重要共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兌現承諾。
瑞施•庫馬爾•莎爾馬最后呼吁:“要扭轉雪豹種群數量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保護雪豹及其脆弱的山地棲息地,需要我們付出前所未有的一致努力,盡管未來困難重重,道路曲折,但全球都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各國政府及保護組織必須從現在開始,將愿望轉化為實際行動,拯救高山之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