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守護青藏高原
2017-02-06廣州日報
       近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設立于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對杰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后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姚檀棟也成為該獎項設立136年來首位獲獎的中國科學家,也是獲此榮譽的首位亞洲科學家。

       30多年來,姚檀棟一直奮戰在青藏高原,經常要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在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上一住就是一個月。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精英,也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近日,姚檀棟向記者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經歷。

因為常年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為了防止雪盲,姚檀棟要經常戴著一副墨鏡,但還是遮擋不住他身上的學者氣息。

       差點錯過“地理學諾獎”

       作為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因為獲得2017年維加獎,原本低調的姚檀棟一下子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人物,這讓他有點不習慣。“打電話來采訪的太多了,我只能簡單回復幾句,能推的我都推掉了,怕影響工作。”姚檀棟說,以前這個獎主要是頒給西方人的,他沒想到自己能得獎。

       他用驚喜和意外來形容這次獲獎。“以前,我的配合搭檔、著名冰川環境學家朗尼·湯姆森獲得維加獎時,我曾參加他的獲獎儀式,真沒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得獎。”正因為對得獎不“上心”,這一次他差一點錯過維加獎。

       2016年12月17日,剛從美國舊金山參加學術會議回國的姚檀棟打開電子郵箱,發現有兩封來自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主席斯登·漢戈伯格的郵件:第一封是12月15日發出的,通知他學會的頒獎決定,詢問他是否愿意接受維加獎。因為沒等到回信,斯登·漢戈伯格12月17日又發了第二封郵件,希望他馬上做出決定。姚檀棟這才回復郵件。

  姚檀棟告訴記者,這個獎雖然是頒給他個人的,但它代表著國際地理學界對中國青藏高原整體研究水平的認可。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研究處于國際上第一方陣。所以,這個獎其實是團隊實力的體現。

  談起“冰川”“青藏高原”這些打過3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姚檀棟的精神為之一振,但憂慮也寫在臉上。“過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4.5萬平方公里。”

  登山經歷堪比健將

  海拔7000米的高原,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在一般人眼里,這里是生命禁區,但在姚檀棟眼里,這里卻是最吸引他的“福地”。

  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缺氧、強紫外線輻射。熱水燒不開,米飯蒸不透,雞蛋煮不熟,只能吃生米飯、生面條。氣溫最低會降到零下40攝氏度,含氧量不到平均值的1/3,還有12級暴風雪。

  姚檀棟平時拍的照片,多數是一個樣式:穿著厚厚的羽絨服、站在冰天雪地里,不能洗澡,不能看書,不能思考,否則就會頭疼欲裂。在這種嚴苛的環境下,每一刻都要神經緊繃,絲毫不敢懈怠隨意:一個滑倒,就有可能摔下陡峭的冰崖,一個趔趄,就有可能掉進幾十米深的冰縫。而在茫茫冰山鉆取冰芯,是個技術活,不思考是不可能的,包括從哪里開始打鉆,鉆多深,都有講究。想得越多,頭越疼。有時一天下來,除了喝口熱水,姚檀棟連飯都吃不下去。

  而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中,他動輒要待上一個月。在長達一個月的冰上鉆取后,還要對采集樣品進行認真編目分類,此后背著沉重的鉆機和科考儀器再加上冰芯樣品下山,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珍貴樣品背回營地、運回實驗室進行后續室內研究。

  在入行前,姚檀棟并沒有意識到研究冰川首先要會登山,當個登山家。“我們研究冰川的專家,幾乎個個都是登山健將,甚至是登山家,因為他們必須頻繁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去鉆取冰芯。”姚檀棟笑著說。姚檀棟的登山經歷不亞于登山健將,他們登上過海拔超過6000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川和納木那尼冰川,還有海拔超過7000米的慕士塔格峰冰川和希夏邦馬峰冰川,成功鉆取數百米長記載著歷史氣候變化記錄的冰芯。

  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極寒地區,即便是空著手走路,相當于在平原地區背著幾十公斤的東西前行,每往上邁一步,都要耗費極大的體力,并且全程都會感覺頭疼、惡心、氣喘,關節疼痛和嘴唇干裂潰爛。這樣的經歷對姚檀棟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姚檀棟的拼勁就連很多年輕人都自嘆弗如。在學生眼中,每次帶隊到野外科考,不管是險坡還是陡壁,從未接受過專業登山訓練的姚檀棟總是“第一個上”。

  跟著姚檀棟讀碩士、博士的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試驗室研究員段克勤說,1996年,他第一次追隨姚檀棟到世界上第14高峰、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進行科學考察。當時山上全部被冰凍,每走一步都得喘氣,當他匍匐到海拔5400米時,由于高原反應,行進速度很慢。等他艱苦上到海拔7200米時,姚檀棟早已跪在雪地上開始標樣、稱重等工作了,半個身子埋在雪里,臉凍得通紅。在零下20攝氏度、海拔7200米的環境中,晚上睡覺時感覺呼出來的氣都會結成冰,頭疼得快要裂開,整個晚上腳都是冰涼的,根本無法入睡,加上帳篷外暴風雪怒吼,沉睡中的他們還擔心帳篷被大風吹走,人被吹到山崖下。姚檀棟持續工作了20多天,等考察停止下山時,他睡過的冰面上是個人的形狀。

  野外考察,沒什么娛樂,下象棋成了姚檀棟的最大喜好。在海拔7200米的青藏高原中,聽著帳篷外暴風雪嘶吼,師生對弈。這次科考最終收獲頗豐。段克勤說,1999年,姚檀棟從冰芯里檢測到微生物,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姚檀棟通過冰芯里檢測到的微生物來研究氣候變化以及微生物對人類的影響。隨后,他還首次從冰芯里分析出過去1000年甲烷濃度含質變化情況。

  “上過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寒缺氧的狀況下,30多歲的科研人員每走一步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姚老師已超過60歲。他現在跑得比年輕人都快。”段克勤說,對于老師的“拼命三郎”精神,他從心眼里佩服。

  被好友女兒叫“冰人叔叔”

  在姚檀棟的辦公室,兩排書架、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兩把椅子,看起來異常簡陋。“這樣挺好。要那么多東西干啥,多余的只會讓人分心。”姚檀棟爽朗一笑。但通常到了晚上11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辦公室的燈通常還亮著,有時甚至燈火通明。和多數學理工科的科學家一樣,說“客套話”不是姚檀棟擅長的。“和姚老師聊天,要挑重點說,直奔主題,否則他嫌浪費時間,會打斷你。”姚檀棟的學生提醒記者。

  “看了姚院士的行程表,很難讓人相信他已經是62歲的老人。”2009年開始師從姚檀棟的戴玉鳳記得,有一次姚檀棟去國外開會,從機場回來就直奔辦公室,“他精力太充沛了,好像不需要休息”。

  過去30多年間,到過多少次青藏高原,姚檀棟已經數不清了。在登山界,普遍認為6000米海拔,已是常人登高的極限。但姚檀棟和他的同事們工作的許多地點,卻是從海拔6000米開始的。他們在7000米高原上鉆取的達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

  鉆取冰芯的過程異常艱險。跟隨姚檀棟的學生曾這樣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會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遇難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風雪呼號中,誰也不知道腳下有沒有奪命的裂縫。

  有一次,他在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下的冰面上行走,頭昏沉沉的。他突然感覺到前面的雪有些松軟,一腳踩下去,踩到了一個冰裂縫,一只腳陷了進去,他趕緊用冰鎬抓住冰面,在周圍人的幫助下,慢慢爬了出來。有一次,他還遇到雪崩,眼看著遠處的雪山崩塌,所幸雪崩在快要到他跟前時停了下來。

  30多年來,他累計在冰川上工作的時間超過60個月。前些年去美國看望好友時,姚檀棟被好友的女兒叫“冰人叔叔”。在姚檀棟的辦公室,始終放著一個登山包和冰鎬,因為他隨時可能出發,登上冰山之巔。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