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她讓海洋保護變成很酷的生活方式
2022-04-06來源: 北京青年報





王淼(中)和團隊同伴



潛水員在海底撿拾垃圾



       王淼

       身份:公益組織“無境深藍”創始人

       首位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的中國人

       她的故事

       一名在海洋撿垃圾的潛水員

       成為守護海洋的衛士

       王淼是一名非典型學霸。她先后畢業于吉林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拿到了國際政治、西班牙語、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國際發展4個專業學位。在迷上海洋世界的浩瀚與美麗后,她成了一名在海洋撿垃圾的潛水員。作為首位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的中國人,王淼致力于讓更多高學歷、高收入、時間靈活的青年潛水員成為守護海洋的衛士。

       王淼創立了支持潛水員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公益組織“無境深藍”。目前,“無境深藍”的業務大約可以覆蓋30個城市,50個社群,其中包括9個高校社團,平均每年在自己的學校開展大約3場活動。當海洋保護變成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關注海洋議題,從學習者變成活動執行者。

       潛入深藍世界

       2015年第一次潛水

       徹底被海洋世界吸引

       感受著四周水流涌動,沿著導繩慢慢下潛,水底墨綠色水草床中,一只中型海龜正旁若無人地進食。被這一幕吸引,王淼足足看了5分鐘。從靜謐中回過神,四周還有一個更斑斕的世界:一群群紫色、藍色的小魚在珊瑚叢中游來游去。她一靠近,那些小魚就躲進了珊瑚的枝丫中。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每一處風景都覺得新鮮,她忍不住來來回回與小魚逗樂。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和海洋生物同生共息。

       2015年在菲律賓,王淼第一次潛水,她徹底被海洋世界吸引。此后的每個假期,她幾乎都在海島度過。

       家里的魚缸或許是海洋世界的微縮景觀,但真正的海洋遠比它更加豐富。海洋是流動的、廣袤的,即使同一個地點,在不同時刻潛入,也會與不同的魚群和風景相遇,每一次潛水都是一期一會。但海洋并不總是美麗。無論在哪個海域,無論在多深的水底,王淼毫無例外都發現了海洋垃圾的存在。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顯示,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到2040年,流入海洋區域的塑料垃圾量將增加近兩倍,每年海洋中將新增2300-3700萬噸塑料垃圾,相當于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線將有50公斤的塑料垃圾。

       所有海洋生物,從浮游生物、貝類到鳥類、海龜和哺乳動物等都面臨著中毒、行為障礙、饑餓和窒息的嚴重風險。珊瑚、紅樹林和海草床也被塑料垃圾所淹沒,導致它們無法獲得氧氣和光線。人體在多個方面同樣容易受到水體中塑料污染的影響,這可能導致荷爾蒙變化、發育障礙、生殖異常和癌癥。

       對于潛水員而言,海洋是一個游樂場。每次潛水時看到人類活動留下的垃圾,潛水員常常感到抱歉,隨手撿垃圾成為不少潛水員的一個習慣。

       鞋子、拖布、針管、電池、撲克、一次性餐具、塑料瓶、氣球、紙尿褲,甚至還有一個完整的行李箱······王淼和朋友們撿起過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垃圾就像不小心濺在精美油畫上的污漬,破壞了恢弘畫作的寧靜。

       王淼恨不得把它們一一清理干凈,即使已經難以負擔重量,看到垃圾時她依舊會撿起。潛水過程中,攜帶的垃圾太重會影響安全,但就像一種強迫癥,王淼很難容忍視野范圍內存在垃圾,很難容忍發現的垃圾繼續留在海洋中。

       不少人誤解像王淼這樣在海洋中撿垃圾的潛水員。一群擁有高學歷、好工作、高收入的人成為“海洋垃圾工”不是一種浪費嗎?

       王淼確實是一個名校學霸。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同時拿到國際政治、西班牙語、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三個學位,碩士畢業于曼徹斯特大學國際發展專業。她并不認可“浪費”這種說法,她享受這種價值感。“尋找樂趣的同時還能做好事,這其實會讓快樂加成。”

       直面水底困難

       漁網是“難纏”的垃圾

       潛水時會攜帶割線器

       在海洋中撿垃圾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海水里,大部分海洋垃圾的表面都會長出青青綠綠的藻類,如果沒有經驗,很難一眼辨識出被藻類掩蓋的垃圾。其中最難辨識的是漁網破碎后散落的一根根魚線。紫色、白色的初生藻附著在細長魚線上,顏色和形態與一些柳珊瑚枝極其相似。但有經驗的潛水員會發現,柳珊瑚相對比較柔軟,在水中漂浮、擺動的姿態、勁道與塑料材質的魚線完全不同。

       最麻煩的是遇上大漁網。2018年,王淼結束在斯里蘭卡的觀鯨之旅,與朋友相約潛水。行至半程,他們發現了一張廢棄已久的漁網。

       這張綠色漁網覆蓋在礁石和珊瑚礁上,大約兩三百平方米,一行5人依次間隔10米也無法達到漁網的邊緣。王淼和朋友們嘗試解開漁網,或是向上拉扯,但都收效甚微。最后,他們分散到漁網邊緣,一邊將漁網卷向中間位置縮小面積,一邊把它從礁石上拉扯下來。半個多小時后,他們才帶著漁網回到水面。

        “這是我第一次在海里見到這么大的漁網,處理完之后非常有成就感。”王淼笑著說,當時原本打算把這張漁網帶走做展覽,但因為它纏住了大量魚蝦,腐爛的海鮮味特別嚴重,沒能實現這個想法。這次經歷讓王淼有了處理大型漁網的經驗,縮小覆蓋面積,減小阻力,避免收網過程中纏繞其他海洋生物。此后,她在潛水時還會攜帶潛水刀和割線器。

       3年后,廣東惠州,即使有了豐富經驗和專業設備,王淼和朋友們依然遇上了麻煩——暈船。通常來講,潛水員與海洋接觸多,適應性強,暈船幾率較小。那天,水面漂浮著很多死魚,一陣陣魚腥味飄散開來,海水一浪高過一浪,船上的大部分成員都暈船了。身體反應最嚴重的一個潛伴,在水上吐了4次,在水里吐了2次。他們一共下水3次,第一潛是7人,第二潛是5人,第三潛只有3個人。

       在水下大約20米處,他們看到了一張20至30米長的漁網,還有一只帝王蟹被它一圈圈緊緊纏住,他們帶著剪刀一根根去清理魚線。因為魚線過多,他們足足花了十多分鐘也沒有成功。

       王淼的潛伴劉雪蓮回憶,當時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救螃蟹上,一個男生突然感覺到水溫已經驟降幾度,他拉著大家一起浮出水面。

       “水溫下降是一種信號,海流可能快來了。”劉雪蓮解釋,如果不提前上去,可能會被水流帶到很遠的位置,有可能沒辦法游回原來的位置,需要船上人員尋找。“長時間在水面漂浮對人的體能消耗很大,可能會造成失溫,可能會有危險。”

       “在相對危險系數高的水下環境工作時,潛伴只有跟自己足夠信任的人在一起,才能放心。”今年年中,王淼將組織團隊與舟山當地相關部門聯合進行“幽靈漁網”的摸排和調查。舟山海域水溫低、水底為泥質地,稍有不慎揚起泥沙,原本就較低的能見度可能變成0。

       能見度低意味著潛水員之間一旦距離較遠便無法看見,有時腳蹼踢快便離開了潛伴視線,如果有人被漁網纏住可能無法脫困。當能見度降至0,把雙手放到眼前可能也看不清五指。即使在熟悉的陸地,目不見物尚且讓人緊張,更何況是在海底!

       王淼表示,這樣具有難度的行動幾乎只能依靠專業潛水教練才能完成,而且,長時間潛水對人的體能消耗極大,必須分批次交替進行。潛水員們需要對25個島嶼水下漁網的分布點位、深度、覆蓋面積進行排摸,在特定位置放置定位浮標,方便后期漁網的清理工作。

       成立公益組織

       發布公益主題招募帖

       3天收到超600份報名表

       王淼與海洋或許有某種特殊的緣分。出生于龍年,生在渤海灣,因為龍得水吉利,取名為“淼”。“作為潛水員,我想要為海洋保護做更多事情。”王淼說。

       從大學起,王淼就選擇了公益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她加入學校志愿者協會。在西藏援建期間,她第一次潛水,此后開始思考如何把海洋與公益結合起來。王淼瞄準了潛水員群體。他們年齡大約在18至35歲,大多擁有高學歷,工作收入不錯且時間自由,能夠為海洋保護提供更多的時間和資源。而且,國內潛水員數量在過去十年間穩定增長。

       2017年4月,她決心籌建以潛水員為主體的海洋保護聯盟,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出了招募帖《以潛水員之名保護海洋,約嗎?》,并引用《無盡深藍》書中的一段話作為開篇。

       “你可能從未觸摸過海洋,但海洋卻時刻觸摸著你,借由你吸入的每一口空氣,你飲下的每一顆水滴。海洋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你自己。”

       沒想到,文章發出的3天內她收到了超過600份報名表。她把來自于不同城市、不同行業的人集合起來,在各地舉辦海洋科普活動,吸引更多人加入潛水員、潛水教練、海洋運動愛好者的生態社群。兩個月后,她成立了“無境深藍”,一個整合潛水員資源,支持潛水員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公益組織。

       規劃

       培養青年力量成為海洋公益落地項目志愿者

       劉雪蓮是第一批加入“無境深藍”的志愿者之一。2016年底,她在馬來西亞學習潛水,她被“潛水勝地”仙本那的海島風光、海洋生物多樣性震撼。但某天出發去一個海島時,她第一次看到了長達幾公里的海洋垃圾漂浮帶。

       畢業于旅游規劃與管理專業的她一直比較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看到王淼的文章立即選擇報名。“王淼真的非常熱愛海洋,她的熱情和信念非常能感染人。”后來,原本從事地產市場營銷工作的她逐步從志愿者成為兼職成員、全職成員,現在已經是整個組織的“大管家”。

       目前,王淼和劉雪蓮等團隊成員為“無境深藍”設計了三個板塊的業務:面向潛水員社群的海洋公民科學項目、面向大眾尤其是學生的海洋公眾教育項目、面向高意愿海洋公益人群的海洋能力發展支持項目。

       據王淼介紹,打撈海洋垃圾就是海洋公民科學項目的重要內容,“無境深藍”資助全國多個潛水員團隊在不同省份的水下點位每個月定期進行一次垃圾調查和垃圾清理,每年大約開展150至200場活動。海洋公民科學項目的另外兩項內容是與科研團隊合作針對定點區域的珊瑚礁分布和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教潛水員如何清理有毒、帶刺的海星。

       “我們最核心的業務是海洋能力發展培養。”王淼表示,通過開發標準作業流程,提供資源支持和平臺,“無境深藍”讓更多有意愿的人有路徑學習和參與海洋公益,培養出一批海洋公益落地項目的執行團隊和志愿者。

       “無境深藍”的業務大約可以覆蓋30個城市,50個社群,其中包括9個高校社團,平均每年在自己的學校開展大約3場活動。當海洋保護變成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時,她們發現,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關注海洋議題,從學習者變成活動執行者。在“無境深藍”組織的一次海洋環境意識調研中,大部分樣本量都來源于25歲以下的年輕人。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不少關注海洋議題的非營利組織。與這些組織聚焦于具體海洋議題不同,王淼始終關注海洋領域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很多的海洋問題解決不了,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人關注這個領域。我一直在關注如何讓更多的人進入到海洋保護和提升海洋保護意識的范疇里來。”

       王淼是首位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的中國人,許多同她一樣的青年潛水員也正在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