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還在上高中的姚繼忠在《讀者》上看到了一篇關于國外團隊在中國做荒漠化治理的文章。出生于皖南的他第一次了解到驚心動魄的沙塵暴危害。
到現在他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數據介紹,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荒漠化的面積達到147萬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都在消亡2000平方公里。于是此后的二十余年里,環保成了他的志業。
一轉眼,當年的熱血少年已經年屆四十,他依然滿懷希望,相信著人對地球的責任。“用樂觀的行動,做悲觀的事。”
在2022年世界地球日,騰訊新聞推出“關心我們的地球”低碳生活人物系列故事,旨在從這群地球之友的生活實踐得到一些日常環保意見。
要知道,保護地球,不應只在每年的這一天,而該是在每一天。

姚繼忠正在制作飴糖
放棄航空公司,選擇回家務農
高中畢業后,他本有一次進入上海航空公司的機會。但姚繼忠考慮再三,決定回家務農。
當時他讀到一篇關于有機茶的文章,于是選擇回到老家,在皖南農村找到了許多野生有機茶葉試圖開展“有機農業”,然而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彼時“有機”的概念還不為人所知,姚繼忠在銷售上犯了難,他的第一次有機農業嘗試也宣告失敗了。
“環保不是靠一腔熱血。”失敗促使他心中萌發了更宏大的計劃。他去到內蒙古,一待就是三年,自掏腰包參與了一個民間環保組織支持的項目。那邊的環境比他想象的更艱苦。他需要參與沙漠化研究所的大小事務,在沙地里面種樹種草、育苗,農場養豬,各項農業生產等等。
早餐只有粥和饅頭,時不時加上咸菜,中午只有一頓沒有油水的飯。姐姐來看他時,見到當地的伙食,說道:“這在我們家連豬都不會吃,你能呆下來,真是有理想。”
“你都想象不到多苦,我這一輩子都沒吃過那么多苦。”姚繼忠說。
內蒙古的農耕區土壤沙化嚴重,種地的農民都用地膜來種植,用完了村民也不處理,“把地糟蹋得一塌糊涂,看了之后我都受不了。”
而到最后,他在當地參與的項目成果都很不理想。他們希望保護生態,而當地的農民希望增加收入。
姚繼忠這才真正明白,環保這件事,理想化的東西能實現的太少,真正要一步步去做的事情太多了。

姚繼忠在安徽家鄉的小溪邊
從關心自家小事做起
姚繼忠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開始從關心國家大事慢慢變成關心自己家里的小事”。
2003年冬天,姚繼忠回到家鄉,重新開始務農,要在自己家里踐行生態農業。
那時家里流行種植山核桃,他選擇用有機方式種植。家里叔叔見他不愿打農藥施化肥,便說道:“用化肥增產是先進的生產方式,你不用這種生產方式,你有多蠢多笨!書都白讀了,不重視科學,你根本不會種地!”
姚繼忠無言以對。實際上,這次嘗試也失敗了。有機種植的產量太低,家中入不敷出。到最后,他也只好像別人一樣打農藥。
然而,就算好不容易種出了有機農產品,姚繼忠也很難找到銷路。2005年他種出了500多斤有機黑芝麻,好不容易聯系上一個幫助小農銷售健康農產品的機構。結果對方卻說,我們只跟合作社和農業組織對接,不跟單個小農對接。姚繼忠很氣憤,都是做生態農業,為什么還要區別對待?
那時他心境低落,幾近抑郁。為了對抗情緒,他不停地干活,上山除草時依然堅持不打除草劑,別人一天能除完的草,他要用一個月。

姚繼忠在北京郊區的家中曬麥芽,制作飴糖
把生計和生態相結合
2008年,姚繼忠來到了北京,他先在小毛驢有機農場做了一年生態農業的實習生,又到了朋友創辦的瀚海沙工作,負責環保教育。姚繼忠覺得,在家鄉雖然有可以耕種的土地,但在北京,有能理解他的伙伴。
隨著在北京認識的環保人士越來越多,姚繼忠也認識了很多對有機食物感興趣的群體,他們都喜歡吃他做的食物,還建議他多做些用于銷售。

姚繼忠在朋友的工作室里曬西紅柿
姚繼忠對吃有些執念,愛吃,講究,就算工作最忙最穩定的時候他都很少吃外食,堅持自己做飯,他覺得在外吃飯不環保,又不一定好吃。沒想到這無心插柳的興趣在北京有機農夫集市上廣受好評,吸引了很多顧客不斷回購姚繼忠制作的食品。

北京有機農夫集市上,姚繼忠銷售自己制作的有機月餅
2012年,他離開瀚海沙,開始全職制作傳統食物,原料來自周邊的有機農場。沒有想到的是,用這樣的方式把自己的生計和生態理念結合在一起,讓姚繼忠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靠著這幾年銷售有機手工食品的錢,姚繼忠在家鄉蓋了房子。在環保事業和生活之間,他終于取得了一個平衡。唯一的苦惱,是他銷售食品,依然十分依賴快遞。
盡管不再像以前那樣極端,但他依然最大程度地踐行自己的環保理念。這背后源于他對大自然的同理心:“你把地球看成一個人,這個地球如果被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它不也是舒舒服服的嗎?”
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姚繼忠從高中起就對身邊的人反復叨念,少用一次性制品,自己帶上紙杯和布袋。自己做飯,少點外賣,既對環境友好,也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對姚繼忠而言,無論能否影響他人,只要在自己的生活中盡力踐行環保,哪怕只是少制造一些垃圾,就是對地球和社會,盡了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