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洪澤湖,碧水藍天,風景宜人。78歲的老漁民孫永勝和兒子孫玉清,自從年前接過江蘇省淮安市環境監測中心頒授的“洪澤湖生態環境監督員”聘書后,當起了名副其實的“編外”生態環保人。
在淮安市洪澤區蔣壩鎮一處臨湖的地方,盛開的桃花和油菜花環繞著幾間紅磚黑瓦的湖邊小屋。淮安市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對這里非常熟悉,他們常來此處尋找孫永勝或是他的兒子孫玉清,由他們開船前往位于浩渺湖面上的水質監測站。

淮安市環境監測中心向孫永勝頒授“洪澤湖生態環境監督員”聘書。
幾十年來,孫家父子二人不辭辛苦、不計報酬,心甘情愿地服務著環境監測工作,同時也見證了洪澤湖這些年來的生態環境變化。
老一輩漁民往往以船為家,靠湖筑屋。孫永勝年輕時在這個與洪澤湖僅有一堤之隔的地方蓋起了房子。
2020年10月10日,洪澤湖進入十年禁漁期,漁民們紛紛上岸進城。孫玉清也在鎮上買了房,但孫永勝卻不愿意搬過去同住,而是和老伴一起留了下來。一來舍不得離開,二來孫永勝覺得守住這個與監測人員之間的“聯絡站”更為重要。“我走了怕他們找我不方便,不光淮安,南京、宿遷還有安徽一些地方搞環保的人要下湖,都是直接來我家找我的。”孫永勝言語中透著幾分自豪。
“父親現在年紀大了,下不了湖,現在每次都是我帶他們去。”今年60歲的孫玉清說,他退休后有了大把的空余時間,于是接過了父親手中堅守了近三十年的“接力棒”。“我們也沒有別的想法,就知道搞環保是為老百姓好,為子孫后代好,我們也應該出一份力。”
孫永勝家門口正對著一片與洪澤湖相通的池塘,池塘里泊著一艘刷著“中國環保檢測”字樣的快艇。這正是監測人員下湖作業時乘坐的船。伴著馬達的轟鳴,小艇飛快地駛入了碧波蕩漾的洪澤湖。
蔣壩鎮監測站就在眼前了。這是一艘下了錨的浮船,船上載著儀器設備,水下還有監測水質的探頭。孫玉清說,浮船上的專業設備自己雖然不懂,但看得多了,也能按照環境監測人員的要求,幫忙做一些簡單的維護工作,例如查看監測設備是否需要加水,及時清理探頭上的水藻等。“跟他們接觸的時間越久,越感覺到他們做的是有意義的事,自然也會對他們做的事感興趣。”
從最初的小木船到改良的鐵皮船,再到如今又輕又快的鋁合金快艇,孫永勝父子倆見證了近年來洪澤湖翻天覆地的環境變化。報告顯示,洪澤湖淮安片區綜合污染指數呈下降趨勢,其中氨氮呈顯著下降趨勢。
“現在只要不刮風,湖水又清又好看。”孫永勝、孫玉清父子二人興奮地說,以往靠近岸邊的湖面上垃圾隨處可見,一到夏天就長滿臭烘烘的藍藻,船不開到大湖深處根本捕不到魚蝦。經過多年治理,如今水質變好了,魚蝦螺螄全都多了起來,就連多年不見的水鳥、野禽也都回來了。
孫玉清說,他的小孫女雖然才7歲,但環境意識比他還強,經常“監督”要把垃圾放入垃圾桶。“服務環境監測就是服務環保,服務環保就是服務子孫后代,只要我還開得動船,就一定會把這件事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