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娘灣臨海礁石出現的黑臉琵鷺 余桂東 攝
中新網北海5月24日電(王易)“根據長期追蹤調查,目前初步認定,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穩定的越冬場所之一”。廣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助理研究員余桂東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余桂東和同事程志營、陸西靈最近在廣西欽州、北海沿海地區完成了階段性鳥類資源調查,結合1995年至今黑臉琵鷺在北部灣地區被發現并記錄下的相關數據得出上述結論。余桂東表示,對欽州、北海等地水鳥分布情況長期關注的柳州市觀鳥協會資深會員孫家杰,在調查過程中提供了相關觀察資料。
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水鳥,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廣西作為冬候鳥,其最早于1995年在北海山口一帶被鳥類學專家周放首次記錄,此后的20多年,在北海潿洲島、黨江等地也偶爾有對該物種的目擊記錄。
今年4月底至5月初,余桂東、程志營、陸西靈一行在廣西欽州市進行鳥類資源調查時,在該市犀牛腳鎮三娘灣近海岸礁石處發現有6、7只黑臉琵鷺,每天均在三娘灣沿海一帶集群活動。
余桂東介紹,每年11月至翌年2月,是冬候鳥在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集群越冬的季節。往年該地區黑臉琵鷺均是零星分布,通常數量不超過5只。
每年3至4月前后,屬候鳥北遷的季節。廣西北部灣是東亞—澳大利亞全球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也是各種冬候鳥停歇覓食、集群越冬的場所之一。2022年開春后,由于氣溫回暖較慢,使得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部分冬候鳥北遷的節奏有所放緩,最終出現了黑臉琵鷺在4月下旬5月初仍停留在廣西沿海活動的情況。
余桂東表示,本次在欽州三娘灣一帶,黑臉琵鷺的數量能夠達到6、7只,是近年來黑臉琵鷺在廣西被記錄數量較多的一次,這表明廣西北部灣沿海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改善。除黑臉琵鷺外,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勺嘴鷸(Calidris pygmaea)、黑嘴(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等全球珍稀水鳥,也陸續在廣西沿海地區出現,個體與數量也在逐年增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