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在接到駐村任務的時候,奚科偉特意在地圖上細細查看了一番:祖國邊陲、帕米爾高原……,他想象中的瓦克瓦克村應該是水草豐美、牛羊遍地。
直到抵達后,他才發現,牛羊確實很多,家家戶戶都有,但是因為土地鹽堿化嚴重,在這里,一平方米有三棵草,就叫“草原”了。
雖然這里的人世世代代以畜牧業為生,但即使是在這個把牛羊當寶貝的地方,也找不到一個專業的獸醫。如果家里的牛羊生病了,當地的土獸醫多數時候會建議“宰了吃肉”。
貧瘠的土地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在科學種田、科學飼養尚未普及的時候,人們只知道來年春天地里長出來的草越來越少了,有時候甚至需要家里專門出一個勞動力,去很遠的地方買草料才能維持日常畜養。
2019年,奚科偉剛去的時候,連接八個自然村組的都是土路,三分之二的民房是土塊壘砌而成。如果遇到雨天,泥巴和草甸搭建的屋頂就會被雨水澆透,等到天氣放晴的時候,村民會爬到屋頂,再糊上一層泥巴草甸。
一代人延續著上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勤勤懇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卻始終困在一個怪圈里走不出來,那就是:為什么牛羊這么多,日子還是越過越窮?
而這也是一批又一批扶貧工作者來到這里后時常思考的問題。
來到村子的第一個晚上,奚科偉就遇到了停電。他點上蠟燭,找來村民了解情況。得知當時國家電網在村里已經改造完成了,停電不是因為基礎設施不足,而是因為村集體沒錢交電費。
村民告訴他,村里大多數時候一次只能交幾十塊錢,但很快就會用完,因此經常停電。
考慮到當地光熱資源豐富,奚科偉想到了光伏發電。他多次走訪調研,在掌握情況后,帶著村民、村代表以及老黨員給瓦克瓦克村做了一個規劃。而其中第一個規劃就是解決用電問題。
隨后,在國家和企業的援助下,一個小型光伏電站很快建起來了。自發自用,余電還能上網賣錢,收入所得保證了村集體工作的正常運轉,也為千絲萬縷的工作找到了頭緒。
而此后,關停老磚窯,開墾荒地,種下300畝桃林是他的第二個規劃。
2020年3月,瓦克瓦克村千人同開荒,歷經十多天,種下上萬棵桃樹。在復墾改造前,這里曾是一處土磚窯,寸草不生。
村民感慨:“誰也沒想過在那塊地上種樹,誰也不敢。”
也正是在這片誰都不敢碰的荒地上,他們多次實驗,反復論證,最終探索出了一套“鹽堿地快速脫鹽種植果樹”的綜合配套技術。
如今,經過兩年的管護,這里的植被得以恢復,昔日荒地再現生機。
2021年,奚科偉駐村滿兩年,本應離開村子返回原工作崗位的時候,但因為擔心樹種成活問題,他又申請多留了一年。
駐村,意味著遲早有離開的一天,正是因為知道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走,所以對他而言,時間始終是寶貴的。
這三年來,他帶領村民建起了畜牧醫院,提高了牛羊的存活率;讓村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們用上了凈化水;利用鹽堿地的治理,鼓勵村民辦起了農家樂;開展鄉村夜市、舉辦體育比賽、組織文藝會演……
一個人在短短的三年里能改變什么?好在,他找到了答案。
在蜿蜒向前的人生道路上,這三年的經歷是奚科偉不曾計劃,也未曾想到的三年。而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基層工作知易行難,有時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跨度去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