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陳士渠部署下,警方成功解救了從深圳被拐至徐州的彭文樂,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也感動了導演陳可辛。
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也看了電影,他說,“別人在看戲,我就像在看自己的親身經歷。”
陳士渠微博上粉絲超過600萬,大多是打拐的支持者,有人看了電影之后@陳士渠,“當年陳士渠主任親身參與的案件,今天呈現在銀幕上,希望丟失的孩子都能找到親生父母。”陳士渠回復,“一定努力,讓天下無拐、寶貝回家”。
【人物簡介】
陳士渠,1973年生,漢族,山東人,1995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歷史系,訴訟法博士。2009年4月以來,在全國“打拐”專項行動中,陳士渠帶領“打拐辦”與全國公安民警一起,向拐賣犯罪發起凌厲攻勢,令打拐局面煥然一新。他調整了拐賣案件立案管轄的規定,使兒童和少女失蹤必須立案,他推行DNA采血比對機制,讓更多的被拐兒童找到親生父母。他建議授權派出所辦理拐賣案件,增加了打拐警力的投入。他參與起草并協調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擊破了打拐執法“瓶頸”。截至2013年底,破獲拐賣婦女案件432起,拐賣兒童案件444起,打掉222個犯罪團伙,刑事拘留拐賣犯罪嫌疑人1494人,行政處罰112人,抓獲拐賣犯罪在逃人員299名,解救被拐賣兒童581人、婦女769人。
1 借電影普法
電影引發熱議,公眾對拐賣兒童背后的法律問題一知半解,陳士渠作為“政法大V”,索性在微博上進行普法。
9月28日,陳士渠發布了一條長微博:追劇學法律,為您解讀“拐賣兒童”的相關法律知識,明確指出拐賣和收買兒童都是犯罪行為。
很多觀眾同情趙薇扮演的買主,陳士渠發布了一條測試微博:電影《親愛的》中送到福利院的(被拐)小女孩,你認為可否交還趙薇扮演的買主?請簡述理由。近百條回復中,絕大多數認為不可以。陳士渠很欣慰,“看來對這個問題大家有了基本的共識”。
“在我所知道的拐賣兒童案件中,買主的痛苦不及孩子親身父母的十分之一,觀眾不要被趙薇的‘出色演技’誤導。”
電影中“孩子失蹤超過24小時,警方才會立案”的臺詞誤導了很多家長。就此,陳士渠在微博上澄清:兒童、少女失蹤或走失,監護人或家長都應立即報案,警方接報后會在第一時間立案調查,不需要等24小時。
影片是夸大煽情還是真情實感?陳士渠最有資格評價,“總的來說電影還是很真實,比如趙薇扮演的買家聚眾阻撓警察解救被拐孩子,這種情況在我們辦案中確實存在,買主聚眾暴力抗法,為此我們在打拐行動中除了調動刑警、巡警外,還經常出動特警、武警。”
“看了電影,我當時部署廣東、江蘇合力解救電影中被拐兒童田鵬原型彭文樂的情形歷歷在目。”陳士渠說。
《親愛的》取材于彭高峰2008年—2011年的三年尋子事件。“電影最后,被拐孩子的父親田文軍哭著說‘見到孩子了’,他的原型就是彭高峰。三年前,彭高峰找到失散3年的兒子彭文樂時,他就在電話里這么和我說的。”陳士渠說。2008年3月,一個陌生男人在湖北人彭高峰家門口——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街道合水口社區一家公話超市旁,抱走了他的兒子彭文樂。歷經3年,在大量微博轉發以及警方的努力下,2011年2月15日,父親彭高峰終于帶兒子回到了湖北老家。
2 打拐有多難?
電影《親愛的》里的很多情節都是根據現實改編,相比電影中的情節,陳士渠坦言現實更加殘酷,“這部電影,至少能喚起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知道打拐有多難”。
陳士渠的微博每天都會轉發十多條尋找失蹤孩子的消息和打拐事件的進展,而全國每年有多少孩子被拐賣?即便身為公安部打拐辦主任,他也未能在微博中給予網友確切的數字答復。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對拐賣兒童的違法行為持續打擊,政府以及民間的打拐行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已經成立7年了,7年中,公安部打拐辦多半破獲的販賣嬰兒案中,規模最大的犯罪團伙涉及幾十個省區,拐賣嬰兒三百多個。但為何拐賣兒童屢禁不止?打拐到底難在哪里?
陳士渠分析道:“一是拐賣犯罪分子大范圍、跨區域流竄作案,調查取證、抓捕解救難度大;二是發現線索難,兒童被拐沒能力報警;還有很多買主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愿得罪人,不愿意舉報犯罪。”
孫海洋夫婦是片中“男二號”韓德忠家庭的原型,他們的兒子孫卓2007年10月9日被拐,至今未找到,《親愛的》在廣州宣傳時,孫海洋的妻子到了現場,說起尋子之路,她哭成淚人。
陳士渠希望網友能提供更多的線索給孫海洋夫婦,“彭文樂被找到,是有人提供線索,希望大家留意孫卓的線索,讓他也回家。”
3 線上線下攻勢
“對于這個社會來說,一個孩子或許只是萬分之一,但對于一對父母來說,孩子卻是整個家庭的唯一”,7年來,這始終是支撐陳士渠最大的力量。
2007年12月,公安部成立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辦公室,陳士渠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2009年4月以來,在全國“打拐”專項行動中,陳士渠帶領“打拐辦”與全國公安民警一起,向拐賣犯罪發起凌厲攻勢。2010年12月12日,陳士渠實名認證新浪微博,開始逐步借力微博進行打拐。
611萬粉絲,連續多年獲評十大影響力公職人員微博。“丟了孩子要@我,這是常識。”陳士渠的微博有著很強的號召力,濮存昕、馬伊琍、徐靜蕾等許多公眾人物都多次轉發他的尋親微博。
陳士渠在工作之余刷微博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并漸漸把其視為工作的一部分,每天100多封私信他都會逐條看。看到孩子丟失的信息就立即部署地方公安部門核查。這些被列為公安部督辦的犯罪線索由公安部發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再發到涉案公安機關,這種督辦線索的核查結果被要求按時回復。
線上活躍,線下更是忙碌,作為公安部打拐辦負責人,陳士渠未放過深入案發一線的機會。
2011年5月11日,在公安部打拐辦統一指揮下,福建、云南兩省調集200余名警力,陳士渠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現場指揮。這次行動,先后抓獲犯罪嫌疑人100余名,涉及被拐兒童80余名。
2012年7月,河北、山東等全國15省區市公安機關在公安部刑偵局統一指揮下,部署1萬余名民警,同步實施兩起特大拐賣兒童專案收網行動。7月2日深夜,陳士渠在山東平邑花園小區一居民樓,現場指揮對幾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這次行動共解救被拐兒童181名,抓獲犯罪嫌疑人802名。
為了加大對跨國拐賣犯罪打擊的力度,公安部還派專人到剛果、安哥拉開展工作。2011年10月,經過近半年的偵查,陳士渠率中國警方到安哥拉摧毀一特大拐騙中國婦女強迫賣淫犯罪團伙,解救受害婦女19人。
4 建立DNA數據庫
“十年生離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親情,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全國公安齊給力,擒賊返,送子歸,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忘卻年年斷腸處,圓破鏡,樂天倫。”陳士渠在微博上改寫了一首詞《江城子·打拐》。
打拐是一場持久戰,每天不斷的孩子失蹤,讓陳士渠和他的同事們不敢懈怠,而從2007年上任之后,陳士渠就一直致力于建立打拐長效機制。長效機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DNA數據庫,“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打拐DNA信息庫”,陳士渠說。DNA數據庫解決了兒童被拐多年識別確認難的問題。“我們就要求,丟了孩子的親生父母在報案的時候就要采血,然后發現來歷不明疑似被拐的兒童,包括已經解救出來的被拐兒童,他們的生源沒查清楚也都采樣入庫。這個庫就能自動比對,比對成功就自動報警。”陳士渠介紹道。DNA數據庫自2009年4月開始建庫,全國公安機關可以遠程聯網查找比對,有數據顯示,建庫兩年間,就幫助1800名孩子找到了父母。
晚一分鐘,都可能永遠錯失孩子。“請馬上撥打110報警。”陳士渠不斷向爆料孩子失蹤的家長重復相同的話。“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是打拐的一項工作機制創新。此外,“一長三包責任制”在調動警方資源全力偵破拐賣兒童案件時發揮了極大作用,即案件發生后,由縣市區公安機關主要領導或主管領導來擔任專案組組長,承擔破案、查找解救受害人、安撫被害人親屬三項責任。案件不破,被拐兒童沒有找回,專案組不能撤銷,一長三包的責任也不能免除。
打拐長效機制不僅僅有DNA數據庫,還包括一系列后續安置的工作,如今已交由民政、婦聯等部門處理,警方可專心于抓捕犯罪嫌疑人和解救被拐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