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名為《少年犯》的國產影片曾引發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高度關注。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司法體系中專門審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少年法庭建設開始起步。30年來,少年法庭從最初的合議庭發展到獨立建制的審判庭,從只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發展到綜合審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示,少年法庭在保障涉訴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0年來,全國法院少年法庭共判處未成年犯150萬,經過教育、矯治,絕大多數未成年犯最終重返社會,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在這個過程中,少年法庭事業、少年司法工作,作為國家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系統工程的重要部分,發揮了積極作用。少年法庭還依法審理了大量涉及未成年人撫養、撫育、監護、探視的民事案件,從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角度出發,依法給予涉訴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30年來,中國各地法院積極探索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審判制度和工作機制,創立了圓桌審判方式、社會調查報告制度、輕罪記錄封存制度、心理評估干預機制以及對未成年人出庭、作證的各種保護制度。這些制度機制,有的已被立法和司法解釋采納,有的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有的成為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長期從事未成年人法學研究的上海政法學院教授姚建龍表示,中國在少年法庭工作實踐中探索出的一些特色審判制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我們國外的同行來到中國旁觀少年審判基本情況,和少年法庭法官交流,我們國家在少年司法改革領域很多好的制度和做法讓國外的專家同行非常敬佩,比如圓桌審判、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心理干預和記錄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等,這些制度和做法與國外相比沒有差距。我們國家少年司法制度建設向國際社會傳遞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們在司法人權保障中做的是相當不錯的。”
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成人化和低齡化趨勢,同時性侵害、家庭暴力等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也易發多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示,法院要以審判工作為中心,開展審判延伸工作,在維護未成年人被告人、被害人合法權益上發揮更大作用。
“對未成年人如何開展普法教育,這方面要下功夫。要采取適合未成年人特點、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動漫的方式,青少年的網站,利用大量生動案例,加強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司法宣傳,一方面是要預防未成年犯罪,還要通過典型案例來教育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并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周強還表示,針對實踐中現有法律規定與審判工作不相適應的問題,法院將適時提出立法建議,推動相關立法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