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新房總共花了2萬多,要不是國家補貼的14000元,我這老婆子哪敢想蓋新房子啊!”77歲的高保金說,以前一直住在土窯洞里,墻壁走風漏氣,后墻、屋頂由于常年雨水浸透,已經危及安全。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農村經歷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發展,不少農民住房已經有一定改善,尤其是以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居住安全問題為目標的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更是一場“及時雨”。
近年來,中國一直重視農村危舊房改造,改善農村困難群體住房也成為一項惠民工程。數據顯示,2014年中央就安排補助資金230億元,支持全國266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
作為中國首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2013年,貴州省改造農村危房40.13萬戶,全面完成了自2008年以來統計在冊的192.4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當地啟動的新一輪農村危房改造,計劃2014年到2020年再改造完成農村危房178.63萬戶。
中國的農村扶貧目標也把住房作為主要目標之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就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總目標。
危房改造不僅讓農民有房住,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在貴州遵義市部分地區,有的農民將住房改造成具有當地特色的雕梁畫棟風格,開設農家樂吸引游客。由于各地農村村情千差萬別,實施危房改造的具體過程中,中國各地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記者在山西發現,當地不少地方立足實際,尊重民意,形成多種模式。在呂梁市磧口古鎮,當地的危房改造與古民居保護有機結合,以戶為基本申請人,由院落委托代表進行整體維修保護,保護古民居和院落格局風貌。大同陽高縣將危房改造與蔬菜大棚建設同步進行,既解決了住房安全問題,又方便了農戶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