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站+分站,讓服務全覆蓋
合肥市包河區是“安徽第一城區”,近幾年集中了合肥市近一半的重大市政工程拆遷建設量,集聚了約40萬名農民工及產業工人。
由于建筑工地大多遠離市區,農民工聚居區宛如一個個“文化孤島”。“上班時干活,下班就睡覺,打打牌、喝喝酒”,是大多數進城打工農民的生活模式。然而,隨著這個群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尤其80、90后新生代逐漸成為用工主力,農民工對精神生活的渴望日益強烈。
為了服務好這一特殊群體是文化需要,包河區把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文化強區”戰略和“民生工程”,按照著重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和便利性原則,設立50萬元專項啟動經費,推動“農民工文化驛站”建設。
“工地雖然偏遠,但工地門口的文化驛站卻讓我們找到了精神的家園。”楊浩深有感觸地說。據悉,這些驛站郝建在農民工集聚地附近,如今已在該區全面鋪開,構成了區、街鎮、社區、工地(企業)四級服務體系。截至2014年底,該區已經建成標準文化驛站20個,其中區文化館建成1個總站,負責統籌協調各分站活動;依托鎮淝河、大圩文化站建成了兩個街鎮級農民工文化驛站;在濱湖惠園社區、包河工業區車谷社區、包河苑建成3個社區級農民工文化驛站;在中國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京華世家建設工地建成了14個農民工文化驛站。
在建設好標準化驛站的基礎上,為了適應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的農民工文化需求,包河區又協調建立“敞開大門、民工共享”的資源共享機制,引導中科大、合工大、省圖書館等20多家駐區單位的文化資源向農民工免費開放,初步搭建起“一總站+N分站+載體共享”的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格局。
如今,文化驛站在包河遍地開花,宛若一顆顆明珠散落包河大地,化為甘泉滋潤著農民工兄弟的業余文化生活。
文化“訂單”,讓服務舒心貼心
上網、看電影、休閑娛樂報、經典歷史故事……在包河區濱湖新區金融后臺基地建筑工地上班的四川姑娘小梁,對著驛站工作人員分發的調查問卷認真填寫,更讓她驚喜的是僅僅過了一周,理想的陽光就照進了現實。
為了讓農民工文化驛站更好發揮作用,該區專門建立農民工文化服務意見征詢體系和服務項目動態反饋機制,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和征求意見簿,就驛站內部文化資源配置、活動形式、開放時間、管理模式、服務內容等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再對征求的意見建議進行分析梳理,原則上按照占比60%以上的農民工需求來設置驛站功能,同時又注重差異化需求,照顧到新生代農民工、女性農民工、農民工子女等特殊群體文化需要,“文化怎么辦,請你來點單”,成為驛站內一道獨特風景線。
如今,該區根據“訂單”調整“菜單”為農民工送文化,變以前的“被動填鴨”為“主動介入”,通過送電影、送演出、送培訓等形式,將各類“新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送到他們的“家門口”。針對農民工收入低、時間少、渠道不暢等實際情況,包河區在文化驛站內建設圖書流通點(站)、讀書室、流動書屋等,既配備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的黨報黨刊、經典著作,又專門配備農民工喜愛閱讀的各類書籍,以及對提高技能有幫助的專業書籍,以適應不同年齡段、不同工種、不同文化水平乃至不同性別的文化需求。截至2013年底,全區共建成圖書服務點(流通點)24個,先后為17個驛站贈送圖書2萬多冊、影像資料2000多盤,設置專門書架100多套。
“這里不僅滿足文化需求,還是精神的‘幸福港灣’。”包河區文化館館長曹薇介紹,根據農民工需求,該區在每個驛站圖書閱覽室又開辟出上網專區,提供信息查詢、車票預訂,開設“親情電話”、“親情視頻”。針對農民工長期在外的心理健康問題,還在每個驛站開設心理健康輔導站、悄悄話信箱以及組建近百名心理咨詢師參與的“流動知心隊”,加強對農民工群體文化熏陶和心理疏導。
針對假期來合肥探親的“候鳥”、“空巢”老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該區還與轄區高校及義工機構開展共建,在文化驛站里打造快樂學堂、鄉村少年宮、讀書郎俱樂部等平臺,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課業輔導、經典誦讀、素質拓展等系統化教育服務,盡力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平時夫妻雙方都上工,小孩子一個人在家,特別擔心安全問題。真是感謝這個驛站,保證了孩子安全,還能讓孩子有了玩伴,像城里人一樣讀書學習。”在濱湖和園小區做保潔的農民工張曉蘭每天早、中班之前,都會把孩子送到惠園社區文化驛站的快樂學堂,放心又安心。
多措并舉,讓服務常態長效
一曲歡快動感的《小蘋果》,讓杜耿和工友們忘記了初冬的寒風。高一陣陣掌聲,更讓他們受到了主動參與帶來的驕傲和自豪,“并不是只能欣賞他人,只要愿意展示自己,每個人都能出彩!”
農民工文化驛站建成了,如何在常態和長效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包河區通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服務模式、培育人才隊伍等方式多措并舉,在“外引內育”上下功夫,確保文化驛站服務工作常態化開展和長效化堅持。
在外引上,該區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推進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長效化。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與駐區100多家企業結成對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文化驛站的建設和維護。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該區籌集用于農民工文化服務的各項經費達700多萬元。
與此同時,該區創新服務模式,在抓好驛站日常服務的基礎上,注重節慶活動與常態服務相結合,利用傳統節日及春色濱湖旅游節、綠色大圩葡萄節、文化旅游節等本土節慶,策劃舉辦小型農民工文化演出、展演專場;堅持將農民工文化活動融入“幸福包河行”社區文化節,2012年以來,82場文藝巡演、20場“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中,分別有21場、9場安排在工地或企業。堅持駐地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對遠郊及條件薄弱的工地工廠,驛站開展送書報、送戲曲、送電影、送劇團、送心理輔導、送網絡“六送”服務活動,消除文化服務盲點。2012年以來,已為建筑工地送圖書1萬多冊次、演出40多場、放映電影100多場。
“要激活農民工文化的‘一池春水’,離不開對農民工文化人才的挖掘、培育。”據區文管局局長詹雄才介紹,該區打破體制壁壘,先后公開選拔15名高素質專業文化人才充實農民工文化服務隊伍,并從各類劇院、演藝集團、高校院所常年聘請專業“名角”和志愿“名師”,建立約90人的農民工藝術培訓教師庫,提供有針對性的藝術培訓和指導活動。試點建立“農民工文化特派員”機制,聘請合肥市各類文藝協會人員、學校藝術類教師等有一技之長的文藝人才組成“文化特派員”,指導驛站開展文化服務。
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特別注重從農民工群體中吸收發展志愿者,根據文藝特長,分類組建戲曲、舞蹈、音樂、書畫、體育等多支文化志愿者服務隊,積極開展文藝獻演、藝術輔導等文化公益服務活動,培養農民工文化參與的自覺和文化融入的主動性。2012年10月,在濱湖新區打工的杜耿與工友們一起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如今已成為展示農民工兄弟風采的一支“明星”隊伍。近兩年時間,全區已經涌現出了十幾支像杜耿這樣的農民工文化文藝團體。
“當前,精神生活匱乏和價值認同的缺失,已成為困擾進城農民工的‘痼疾’, 文化驛站正好發揮了潛移默化提升素質、塑造價值觀念的作用。”包河區委宣傳部領導表示,該區將農民工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未來還將逐步擴大農民工文化驛站的覆蓋面,讓農民工群體在更高層面享受優質的文化服務,探索出一條培育現代新市民人文素養的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