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滕培華當上了大學生村官。后來,他參加了戴南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熟練掌握了不少種養方面的知識,在本村流轉150畝土地,帶領100多位村民開啟葡萄種植致富之路。2014年12月,滕培華被評為首屆江蘇省“最美新型青年農民”,榮獲“第四屆江蘇省農村青年創業項目大賽”優勝獎。
2014年,全市有1665名像滕培華一樣的農民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與以往傳統的農民培訓相比,并不僅是名稱上的變化,而是有了新的內涵、新的發展,它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第一環節,不僅要讓農民掌握技術、技能,還要為其今后以農業為主要甚至是終生職業奠定基礎,具有現實性和長遠性,它是傳統農民培訓的‘升級版’而不是‘加長版’。”市農委主任毛正球說,去年我市累計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302期,培訓農民35261人,超額完成部級、省級任務;組織國家農業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28期,鑒定人數2752人,合格率達97.8%。
精心組織 將培訓培育工作納入鄉鎮考核
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我市對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工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并從經費上給予保障。
目前,興華市已成立市、市(區)、鎮三級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講師團組建、教材選購和編印、學員檔案管理、學員跟蹤服務、培訓督導自評等日常工作。2014年,地方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近838.8萬元用于培訓、培育工作;在土地流轉、項目補貼、小額貸款等方面,我市還為職業農民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此外,興化市還將職業農民培訓、培育工作納入鄉鎮農業農村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定期檢查并通報培訓進度,使這項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興化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由興化市政府辦公室直接行文組織,切實解決了人員不整齊、課上坐不住、培訓效果差等問題。為強化政策引導,該市還將各項涉農獎勵性、扶持性政策優先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服務扶持上,推行專家與新型職業農民結對掛鉤服務機制,面向新型職業農民開放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臺;政策扶持上,從職業農民中選拔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擔任村級農技員,按服務面積給予獎勵。對新型職業農民規模流轉土地從事種植的,每畝給予100元的一次性土地流轉租金補助;項目扶持上,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同等條件下,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道路與農網改造等各項涉農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優先申報、優先立項。
因地制宜 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
見到靖江市東興鎮惠龍村文華家庭農場主陳秋時,這位“85后”的大學生正在田里忙碌著。2011年,他從淮海工學院畢業后,先后在靖江造船企業和食品生產企業從事銷售工作。
一年前,陳秋辭去工作參加了靖江市職業農民培訓班,拿到了省農委頒發的《職業農民培訓合格證書》。掌握種植技術后,他在惠龍村流轉土地50畝,種植果樹、苗木,養殖草雞、魚類等,成為當地有名的種養能手。
為確保培訓內容貼近農民的實際需求,讓受訓的農民學得會用得上,我市各地在開展培訓時做到農民“點菜”、講師“配單”,并采取集中授課、跟蹤指導、典型示范、觀摩實習等培訓方式,積極推行“田間課堂”、“村頭學校”和“送教下鄉”等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
海陵區采取“即用即訓”辦法,根據農業生產需要,結合農時舉辦“水稻機插秧”、“小麥雜草防除”等技術培訓,讓農民現學現用。泰興、姜堰、興化等市(區)組織學員到蘇州旺山生態園、蘇州太湖綠光農場、吳江北聯村等地觀摩,開展現場教學,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訓的積極性。
培訓過程中,各地還試行“師帶徒”培訓模式,即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分類設計培訓內容,落實生產實踐基地,讓基地內選聘的導師負責學員的跟蹤指導工作,每個導師結對10至20個學員,農委定期考評、不定期抽查導師工作情況,達到了較好的培訓效果。去年,我市參訓農民運用農作物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優質家禽比例達到83%以上,名優水產品比例達到90%以上。
放大效應 建立72個培訓實習基地
對于任何培訓而言,師資力量都是最重要的。
為切實提高培訓質量,我市各地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采取“土洋結合”辦法,從揚州大學、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等高等院校選聘了一批“熟悉農業、了解農村、熱愛農民”的專家教授,以及創業成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本地“土專家”擔任講師。據統計,目前我市共有種植、畜牧、水產、農機、林業等專業講師682名,去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件、教材46種。其中19個教學課件、教材被評為省優秀教學資源,并獲得補助經費27.6萬元。
在組建優秀講師團的同時,我市各地在農業園區、企業、產業特色村建立了72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習基地,放大培訓效應。
沈高鎮是泰州市高效農業十佳鄉鎮,目前全鎮高效農業面積2.94萬畝,占總耕地的75%。為了發揮“培養一個、示范一片、帶動一群”效應,該鎮在每個村都建立了由職業農民創辦的示范基地,基地面積通常都在300畝以上。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要求,該鎮確定了重點培育產業,把農業園區、龍頭企業作為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訓基地和成長搖籃,通過壯大發展主導產業來培育職業農民。
為提高村示范基地的科技水平,該鎮還引導職業農民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姻”,加強交流合作。目前,由職業農民創辦的河橫家禽育種公司與中國家禽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江蘇大洋觀賞魚公司成為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的科技創新基地,并成為江蘇最大的觀賞魚生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