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唐爽、楊正、通清富、鄧家樂。
在廣東省少年兒童救助中心生活9年多的劉俊杰,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川籍親生父母,圓了自己的回家夢。2月5日,親生父母帶著他回到四川老家,一家人離散近10年后,迎來一個團圓喜慶年。
2月8日,是俊杰回家的第4天,當華西都市報記者撥通電話時,他感嘆一句:“好忙啊,走好多親戚。”回到家鄉,開心又自由的俊杰用上了手機,和曾經的伙伴用QQ聯系上了。在救助中心生活了9年多,他很掛念還在那里的伙伴。俊杰說,救助中心還有好幾個四川的伙伴,他們也好想爸媽,想和親人團聚。
>>他,回家了
忙著上戶口走親戚 也想念救助站的玩伴
8日上午,找回兒子的張海蓉在電話中難掩興奮:“回來就沒歇下來,現在帶娃兒在派出所,上戶口是大事情啊,年后就要讀書呢!”
8日大早,劉俊杰和父母先去了爺爺家,爺爺做飯時,他還幫著打下手,爺孫倆相處越來越融洽,俊杰還調皮地學起爺爺的四川話。吃了早飯,三個人趕到花叢鎮派出所辦戶口。不過,辦戶口遇到點小麻煩,由廣東出具的證明他們血緣關系的親子鑒定報告可以上戶口,但張海蓉只帶回了復印件。她趕緊聯系還在廣東的親友,把原件快遞回來。“大概11號能收到,過年前能上戶口。正月后,他就可以繼續讀書了。”張海蓉透露,年后要帶兒子一起去江蘇,在當地讀書。
“俊杰,給幫助你的哥哥匯報一下,這幾天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張海蓉主動喊來身旁的俊杰,讓他和記者通話。電話那頭,俊杰第一句就是:“好忙啊,走好多親戚。”5日回來后,他見了從小最疼他的外婆和爺爺,隨后幾天,他被父母帶著陸續走了好多親戚,親戚對他的回來都很激動,家家都做了好飯菜。不過,在廣東救助中心呆了9年多的他口味已完全改變,對辣菜還不太適應。
雖然回家鄉很充實,但俊杰告訴記者說,他還是很想念在救助中心的玩伴們,而且救助站還有幾個四川娃娃,他們肯定也在想自己的爸爸媽媽。在接走俊杰的那一天,張海蓉買了很多好吃的帶到救助中心,感謝救助中心“把娃娃養得這么好”,小型歡送會上,好幾個伙伴抱著劉俊杰哭了,更舍不得他走。
>>尋親,十分艱難
救助中心川渝籍最多 沒采血樣難查信息
伴隨著幸運兒劉俊杰的離開,流動人口大省廣東的這個少年兒童救助中心進入四川讀者的視線。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這里的孩子來自多個省份,其中來自川渝地區的最多。
根據救助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3年至今,共救助各地流浪兒童1300多名,目前中心大概維持在130多名孩子的數量。劉俊杰呆了9年多,算是救助時間最長的孩子之一。一般情況下,孩子很快能通過護送返鄉或親屬接回,而離開救助中心,回歸率達86%。
救助中心負責人說,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流浪無家可歸的兒童,被發現后送到這里,也有公安機關解救的被拐賣兒童和父母入獄無監護人監護的兒童等。“和劉俊杰類似,不少孩子年紀小,家長教育簡單粗暴,孩子一怒之下就離家出走導致失散。”這位負責人曾透露,很多孩子的父母是務工人員,孩子走丟后沒有做血液采集,檢驗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造成尋親困難。
>>他們,也想回家
救助站4個孩子 拍下尋親照片
2014年12月底,陪同劉俊杰生母張海蓉前去認親的華西都市報記者,第一次趕到廣東省少年兒童救助中心。劉俊杰告訴記者:“我玩得最好的兩個,羨慕得不得了,他們特別想回家。”他的兩個伙伴一個叫唐爽,一個叫通清富,都是四川人。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救助中心見到了一起玩耍的四個孩子,他們自述登記均為川渝地區,當記者詢問是否想找親人時,他們都使勁點了點頭,并讓記者拍照。
唐爽(左一)和劉俊杰不僅是好伙伴,還是一個班的同學,感情深厚。但是,唐爽的有效信息太少,他只記得老家在四川,爸爸叫唐謙旺(音),母親叫朱珠群(音),名字都是憑記憶里的讀法,后隨爸媽搬遷到惠州,家里還有一個妹妹,老家還有爺爺奶奶。2006年,唐爽送到救助中心時才6歲。
楊正(左二)約13歲,是2008年11月19日送到救助中心。孩子自己說,他老家在重慶銅梁縣,家里還有姐姐、妹妹。根據他自述,父母在外打工,他生下來就在外婆家生活,后來送到爺爺奶奶家。爸爸一直在外面工作,后來找了個后媽。爺爺去世后,沒了依靠的奶奶就帶他來到東莞找爸爸。有一次,爸爸和后媽罰他跪,楊正就跑了出去。在他記憶里,他老家的房子旁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后邊是一所小學,竹林的另一邊有一個小賣部。
通清富(左三)15歲,自稱老家是四川一個叫臨江的地方,可能是一個鎮的名字。家里有奶奶、父親、母親、哥哥,爸爸叫通成福(音),爸爸媽媽就在深圳市寶安救助站附近打工。2007年11月他被送到救助中心,失散的原因和劉俊杰一樣,他也是因為不滿父親的打罵而離家出走。
鄧家樂(右一)大概15歲,自稱老家在四川,但具體名稱不記得了。2008年7月被佛山市救助管理站護送到中心,他記得父親叫鄧云(音),母親叫李小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