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私人定制”收集留守兒童心愿,再將這些心愿借助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甚至在廣場、超市里的張貼欄公布出去,供熱心人主動認領……去年至今,陜西全省已有數萬個留守兒童的“微心愿”,通過這一系列的愛心接力行動被愛心人士“認領”并實現。
“這樣的孩子還會更多”
張夢悅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她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2014年,幫助她這樣的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成為陜西省團組織服務弱勢青少年的突破口和探索多元化服務的新課題。
“過去,援助、扶貧等服務青少年的形式過于單一。”在反復推敲、討論后,關愛留守兒童“微心愿”的點子被提了出來,并很快付諸實施。
這個在2014年收到成效的新課題,將在2015年繼續升級。“幸福陜西·2015個愿望”就是新一輪創新公益活動之一,也是團陜西省委在今年元旦、春節期間開展的“親青貼心行動”省級示范活動之一。
活動通過基層團組織,走進留守兒童、家庭困難子女、殘障青少年和孤兒等群體,收集2015個新年心愿,經陜西交通廣播電臺和全省20家志愿服務組織聯合擴散,廣邀各界愛心人士認領這些心愿,通過直接購買禮物或向陜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匯款的方式,一起幫孩子們實現愿望。
這項活動在1月23日拉開序幕。首站是富平縣杜家小學,這里近8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當天的活動中,35個孩子實現了自己的小心愿。
“未來的1年里,這樣的孩子還會更多。”團省委在2014年啟動“微心愿”活動時,提出了“兩年實現全覆蓋”的目標。
在全省較早推出“微心愿”活動的漢中市,青年外出務工普遍。僅2014年活動開展之初,團漢中市委就征集到微心愿10455個,認領并兌現8556個,為1萬余名留守兒童實現了“微夢想”。
為確保“微心愿”活動順利實施、全面鋪開,團漢中市委從制定方案、設定流程,到宣傳動員、具體操作,每個環節逐一摸索。 城固縣是漢中市“微心愿”活動的試點。團城固縣委在山區小學收集首批221個“微心愿”,并制成心愿墻,分布在縣城廣場、超市等人流密集場所,不到3天便被全部認領,兩周內全部兌現。
“一個接一個學校往過推,實現‘微心愿’活動對留守兒童的全覆蓋是我們的目標。”團陜西省委相關負責人說。
“私人定制”滿足個性化需求
2月9日的“親青貼心行動”現場,“心愿墻”上有一張畫著手套、旁邊寫著張塬小學宋清圓的心愿:“媽媽的手在冬天凍得不成樣子。我讓她買雙好手套,她不買,說有那個錢都可以給我買一個學期的本子了。好希望有一雙暖和又漂亮的手套送給她。”
活動中得償所愿的宋清圓眼中閃著淚光:“我不羨慕別的同學拿到的溜冰鞋、電子琴,我只想給媽媽這樣一雙手套。”
過去的捐贈活動中,常會出現“供需”不匹配的情況,孩子們面對并非真正需要的愛心捐贈,內心難免失望。對他們來說,物品的價格遠不如真正的需求重要。
“關愛留守兒童不應是一陣風,也不能搞成簡單的被捐贈,要盡可能做到供需匹配、深入持久。”團漢中市委書記賈曉偉說。于是,他們專門制作了“心愿卡”,留守兒童只需填空,便能清晰表達心愿和夢想。
負責統計“微心愿”的一名團干部說,“私人定制”的方式,杜絕了忽視孩子們真正需要的“被關懷”,讓每個留守兒童得償所愿,更利于消除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自卑。
而對獻愛心的人們來說,“幾十、上百元就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心愿,我們完全有能力,而且給予的正是他們想要的,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行動更有意義。”在西安市高新區工作的張娟說。
“幫助更多孩子實現‘微心愿’,把團組織打造成服務青少年的‘夢工廠’,我們在幫助困難青少年的同時,打造出一個匯聚社會愛心的公益大平臺。”團陜西省委書記李豫琦表示。
新媒體成為“微心愿”動員主渠道
“微心愿”活動開始以來,陜西各級團組織把孩子們的微心愿從“心愿墻”搬到互聯網,通過陜西共青團“微博軍團”和“微信矩陣”對外發布。一個個孩子的微愿望被“曬”出來,又被一個個愛心人士“認領”,對接往往在瞬間完成。
“新媒體給了‘微心愿’孕育、成長的沃土,愛心人士、公益組織的愛心更容易匯聚壯大。”一名基層團干感慨,低門檻和高透明度,也化解了一些對愛心捐贈去向的疑慮。
“用手機瀏覽,就能找到捐助對象。”微博達人小李已經和多名留守兒童成了好朋友,他還呼吁所在的車友會伙伴們認領“微心愿”。
新媒體還能聚沙成塔,將小愛心辦成大事。丹鳳縣桃坪鎮街坪村的一對雙胞胎孤兒兄弟,因為團丹鳳縣委在新浪“微公益”上發起的“幫幫雙胞胎孤兒”公益項目而獲關注。2月9日,除了帶去“微心愿”,團省委還將2268名網友捐贈的5萬余元送到了兄弟倆手中。
陜西省實施希望工程辦公室開展的“與愛同行1+1希望工程助學”活動中,互聯網幫助210名貧困地區學生與愛心人士結對;通過電話、QQ、微博、微信等“微心愿”專線,團寶雞市委征集到的微心愿,被數百愛心人士和公益組織“一搶而空”;在鎮巴縣,400多名留守兒童的“微夢想”一經搬上網絡,一周內全部認領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