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的近一半。農民過得好不好,直接關乎民生質量。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反哺工業、農村反哺城市的基礎上的,直到黨的十六大之后,我國的城鄉關系才轉向以工補農、以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階段。但是,因為歷史欠賬太多,無論是在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在居民收入增長方面,農村跟城市相比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如果用木桶理論來衡量民生幸福,木桶的裝水量不是取決于木板的平均值,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支木板,那么國民的幸福指數,某種程度上也是取決于農民的生活幸福度。農民如果生活幸福指數不高,農民在教育、醫療、交通、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得不到滿足,我們的民生滿意度就很難達標。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幾組數據可以看出,政府實打實的持續投入與成效。去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兩年增長10%以上。今年再解決農村60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力爭讓最后20多萬無電人口都能用上電,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這些惠農之舉都將切實有效地增進農民的幸福感。
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解決“三農”問題不僅是民生,也蘊含著極大的發展潛力。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農民真正富了,也能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力。
總理的話擲地有聲:無論財政多困難,惠農政策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支農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這也顯示了本屆政府的堅強決心。只有逐步解決農村的欠賬問題,補齊農村這塊短板,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才能讓農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提升全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