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華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在海峽對岸,臺灣當局也將舉辦各種活動高調紀念這一偉大勝利。近日,馬英九宣布,臺灣首個慰安婦紀念館將在年底建成開放。慰安婦問題也因此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臺灣慰安婦有著怎樣的苦難歷史?臺灣社會對那段歷史又有多少了解與記憶?這些受難的阿嬤們目前的生存狀況如何?強征慰安婦是日軍最令人發指的罪行之一,對日軍的犯罪責任又如何追究?昨日,海峽導報記者就此專訪了負責籌建這個紀念館的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
“建博物館,是讓下一代記住那段歷史”
導報記者:6月3日,馬英九透露說,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臺灣將建第一個慰安婦紀念館。這個紀念館與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去年宣布的正在籌建中的慰安婦博物館,是同一回事嗎?
康淑華:馬英九發表談話后,我們有跟“總統府”聯系,對方回復說,馬英九所指的應該就是我們正在籌建的這個博物館。
導報記者:你們為何要籌建這個博物館?定位又是什么?
康淑華:我們是抱持著保存史料的態度,建這個博物館就是要讓我們的下一代了解并記住那段歷史。我們希望透過在博物館所展示的相關史料、文件以及配合推出的教育活動,告訴我們的下一代,臺灣女性跟很多亞洲其他地區的女性一樣,曾經在日據時代受盡壓迫和屈辱,遭受過嚴重的創傷。我們不僅要控訴日本曾經犯下的罪行,我們也希望能超脫紀念抗戰勝利這個議題,把這個博物館建成和平及女性人權館。
導報記者:這個博物館籌建進度如何?地點設在哪里?
康淑華: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作為一個民間團體,是以自行募款的方式來籌建這個博物館,過程其實蠻辛苦的。選址當然是選在臺北市,但更詳細的地點及相關情況要等7月份才會正式對外公布,選址主要考量一是人潮多,二是交通方便,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來這參觀,了解那段歷史。
“臺灣慰安婦2000多人,目前在世的只剩4位”
導報記者:您最早接觸臺灣慰安婦是什么時候?您所了解到的日本當年在臺灣強征慰安婦的情況是怎樣的?
康淑華:1991年,韓國慰安婦金學順率先打破沉默,勇敢站出來控訴日本法西斯罪行。我們當時就在想,臺灣當年是日本的殖民地,是不是也會有慰安婦?于是就不斷嘗試著尋找這些人的下落,最終經過確認且訪談過的臺灣慰安婦共58位,其中11位屬原住民,在臺灣本島受害,其他47位則是在海外受害。這個群體在慢慢抱憾離世,目前在世的只剩下4位,都是90歲左右的老人,健康狀況很不好。而根據有關方面的推估,當年被日本人誘騙、強征的臺灣慰安婦有2000多人。
導報記者:臺灣年輕人對慰安婦的歷史了解多少?目前臺灣慰安婦生活狀況如何?
康淑華:據我們了解,當年慰安婦從海外回到臺灣,有的一直單身,有的就算結婚,婚姻狀況也并不順遂,甚至離婚,可以說,那段遭遇給她們帶來無法抹平的創傷。當然,也有少部分慰安婦的丈夫和子女即使知道這段過往,還是給予她們很大的支持。可是,臺灣教科書著墨不多,因此臺灣年輕人對慰安婦的歷史了解有限。我們認為,如何讓臺灣的歷史教科書精準而完整地敘述和評價那段歷史,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現在,臺灣當局對慰安婦的生活很照顧,除了每個月會給予固定的生活補助外,在醫療上也會充分協助。從1996年開始,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志工也會定期訪視這些阿嬤,用談話治療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還會每兩個月邀請她們聚會一次,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盡力所為,協助這些阿嬤安度晚年。
“希望日本政府正式道歉,還慰安婦公道”
導報記者: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長期都在為慰安婦討公道,在這過程中,你們是否有過無助、無力和挫折感?
康淑華:是的。1998年,我們婦女救援基金會協助她們跨海打官司,9位臺灣受害婦女鼓起勇氣,起訴日本政府,遺憾的是,2005年東京最高法院宣布我們敗訴。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卻看不到日本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有絲毫改變,他們從來沒有為此正式道歉。這是我們感到最無助、最無力和最受挫的地方。尤其是安倍晉三上臺以來,日本右翼勢力氣焰更是囂張,給這些慰安婦造成再一次的傷害。
導報記者:對慰安婦來說,日本政府的道歉,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康淑華:道歉的最大意義就是還給慰安婦公道與尊嚴。很多阿嬤都說,她們最在意的不是賠償,而是能聽到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撥動悲情,也不只是為了控訴日本罪行,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一代了解并記住那段歷史,看到這些阿嬤們的生命力量和勇氣。因此,我們一方面希望國際社會能持續向日本政府施壓,另一方面也期盼日本國民能夠反省,督促日本政府改變態度,作出正式道歉,還給阿嬤們一個公道,向歷史作出一個交代。(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