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孕產婦數量激增,產檢中最為重要的“大排畸”——胎兒系統性超聲篩查出現“一號難求”的景象。昨日獲悉,市婦幼保健院已開始在全市培訓婦產超聲醫生,應對孕產婦檢查難。
“提前個把月就來預約,還是不行。”從鄂州趕來武漢做超聲篩查的李女士說。她今年35歲,二胎懷孕已19周。擔心自己年齡大,孩子出現問題的風險高,專門驅車來武漢產檢。結果跑了省婦幼、市婦幼,均被告知一個月前就已約滿,無奈下只好回老家再想辦法。
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主任醫師紀偉英介紹,產檢中最重要的就是胎兒系統性超聲篩查,也就是俗稱的“大排畸”,是在懷孕24周左右,胎兒大部分器官結構發育完全后,對胎兒進行的從頭到腳的系統檢查,從而初步篩查胎兒是否有先心病、神經管畸形等問題。
據介紹,此項檢查時間長,少則30分鐘,多則1小時,市婦幼今年雖已增至12臺機器,平均一臺一天也只能做15人左右。由于一胎二胎孕婦疊加,而能做此項超聲的醫生數量又明顯不足,導致即使采取預約制,也是“一號難求”。
同時,檢查難度也加大了。二胎媽媽中,不少是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年齡最大的接近50歲。大齡孕媽普遍腹部脂肪較厚,導致顯像困難。而且,不少孕婦是疤痕子宮,或是有多次人流、宮內感染等,增加了異位妊娠、胎盤植入的風險,對超聲醫生準確度的要求更高了。
據了解,目前武漢地區只有省、市婦幼保健院,省、部屬綜合性醫院,以及部分市屬醫院可以做“大排畸”。絕大多數基層醫院,如二級醫院和各區級婦幼保健院還沒有全面鋪開這項檢查。同時,孕產婦們又都扎堆在省、市婦幼及個別大醫院做篩查,導致部分三甲醫院接診人數較少,就診情況極不平衡。
“加強人才培訓,擴充婦產超聲醫生隊伍迫在眉睫。”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張斌說。目前啟動的婦產超聲醫生培訓由政府出資,市婦幼承辦。首期培訓60人,學員均是來自各區級婦幼保健院及二級醫院的超聲影像專業醫生。授課老師包括世界婦產超聲權威機構的特聘專家和國內知名教授。
據了解,今年,硚口、新洲、蔡甸、黃陂、東西湖等5家區婦幼保健院已率先配備了用于“大排畸”的三維彩超設備,剩下的幾家區婦幼明年也會陸續配齊。“這次培訓有望為分級檢查奠定一個基礎,今后孕婦做彩超不用再扎堆到大醫院,而是在各個區級醫院進行預診,發現問題了再上轉。”張斌說。(記者黃瑩 通訊員王琛 張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