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14日澎湃新聞網報道,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一男生在圖書館向一女生的飲料中投入異物一事,引起廣泛關注。據當地警方通報,投放異物者為該校學生尹某,投放物系其從網上購買的牛磺酸泡騰片。目前,警方正在對此案開展進一步調查,涉案男生已被學校依程序開除學籍。
上述新聞中,這名投放此物的男生,無論其真實動機是什么,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讓諸多女性,包括諸多女生的父母不寒而栗、瑟瑟發抖。如果類似的事情再發生,女性的安全感何在?公共安全和秩序如何保證?
涉事男子稱其投放的異物為牛磺酸泡騰片。現實中,這種牛磺酸產品常被不少電商宣傳為“聽話水”,相關廣告也比較露骨,諸如“女友飲料”“速效速溶”“乖乖飲料”“給女孩偷偷喝的飲料”等標簽、介紹和配圖,都具有較強的性暗示色彩。但據專家介紹,牛磺酸泡騰片的成分有牛磺酸、咖啡因、煙酰胺、肌醇、維生素B1B2等,具有緩解疲勞、鎮痛、解熱等作用,并不是催情藥物。
“聽話水”主要是指GHB類藥物,是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因具有強烈鎮靜作用,被列入一類或者二類精神管制藥物,其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也被嚴格管控。當這些“藥物”可以堂而皇之的在網絡平臺上宣傳、售賣,很大程度上會增加一些人購買、嘗試乃至借此對女性實施侵害的想法和可能性。
比如,去年1月,一名剛入職某公司的23歲女性,跟上司去喝酒時被下迷藥,導致七氟烷中毒死亡;更早之前,浙江杭州一名被害人遭到同事迷奸,涉案藥物正是從網上購買……有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2021年,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上百起迷奸案件中,大部分違法犯罪分子的迷藥均從網上購買。這必須引起重視。
不論真假,迷藥在電商平臺“大行其道”,不僅有違社會公序良俗,而且涉嫌違法,還可能誘發其它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兜售假迷藥本質上是一種欺詐行為,而真迷藥可以隨意買到,對女性安全、對公共安全威脅更大。因此,電商平臺必須加強管理,一旦發現有商家非法銷售國家管制類藥物或含有相關成分的產品,要及時下架、封店、固定相關線索,向有關部門報告。對監管方面來說,則應完善生產、銷售、準入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和執行制度,對于非法流向市場的藥品予以溯源。此外,司法機關也應以發布典型案例等形式震懾不法分子和相關電商平臺與商家。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明知屬于國家管制的容易導致成癮的麻醉藥物或精神藥物,仍在網上出售,可能構成販賣毒品罪;告知、指導他人使用此類藥物,則可能構成傳授犯罪方法罪,甚至可能成為強奸罪的共犯。當然,對于把假迷藥宣傳、包裝成真迷藥的商家,平臺、監管部門也不能做事不管,虛假宣傳、違背公序良俗的宣傳,同樣要面臨法律的制裁。
發生在高校里的上述案件,可能是個別情況,但其暴露出的相關保健品、藥品的售賣亂象,以及背后潛藏的對社會治安和公眾安全感的威脅,是更具普遍性的問題。千萬不能等新聞熱度消退之后,形形色色的迷藥、“聽話水”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