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的萬頭生豬養殖場。 劉秀娟 攝
中新網西寧6月27日電 題:天津援青十二載:特色產業開發助力高原鄉村振興
作者 劉秀娟 韓麗 張添福
日前,兩輛專用運輸車輛載著201頭種豬,到達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萬頭生豬養殖場——這是天津參與援建的萬頭生豬養殖場,迎來的第一批生豬。
而這座萬頭生豬養殖場,只是天津援青十二年來的一個縮影。
上述萬頭生豬養殖場位于尖扎縣坎布拉鎮,計劃建成存欄1000頭基礎母豬繁殖基地一個、5萬頭生豬育肥基地、飼料加工廠一座、500畝種植基地、10萬頭生豬屠宰廠一座,形成一個綠色養殖產業鏈綜合基地。
為此,2021年,天津援青指揮部投入210萬元項目資金為該豬場新建四棟豬舍,其中,公豬舍一棟、種豬舍一棟、妊娠舍兩棟,總建筑面積2070平方米。2022年,天津再投入540萬元資金進行二期廠房建設,計劃新建4棟生豬養殖飼舍,進一步滿足生豬養殖需求。
“天津在開展初期調研時,發現項目所在地黃南州范圍內,生豬年出欄數很低,完全無法滿足本地區的內部需求。生豬養殖育肥在這一地區為行業空白,勢在必行。”天津援青干部、尖扎縣副縣長王鑫說。
圖為黑青稞桃酥效果展示。 劉秀娟 攝
王鑫表示,天津援青時切實結合當地所需,希望充分利用當地糧食和勞動力的資源優勢,“通過實施規模化養殖,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帶動本地畜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負責運營該萬頭生豬養殖場的青海謳賅瑞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利介紹,結合當地情況,借鑒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優勢,養殖場引進了自動清除糞便、自動存儲等各種先進設施設備,來進行優勢集成,爭取形成“標準、高效、綠色、環保”的豬場建設模式。
與傳統養殖相比,該萬頭生豬養殖場依托尖扎農牧結合、草畜結合的天然條件,以“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利用”為發展思路,積極探索“以糧帶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的高原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促進尖扎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日前,青海藏之嬌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第一批黑青稞桃酥新鮮出爐,今后有望在天津上市銷售。
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曾經也是生活在這里的農牧民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但在青海省黃南州,農牧民每年收割黑青稞后,將其晾曬、脫粒、炒熟后,磨成粉制作成糌粑自用,或將部分余糧拿到市場散裝銷售,貼補家用。但是在本地銷售的黑青稞,市場小、價格低、保質期短,由于運輸成本高,無法向外地銷售,黑青稞的經濟效益無法凸顯。
天津援青指揮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結合黃南實際,精準施策,為讓黑青稞走向更大的市場,天津援青干部牽線搭橋,聯系天津相關企業與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學院合作,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檢驗檢測、反復試驗,研發出了頗具營養價值、適合大眾口感的高原特色的黑青稞面粉。
今年3月份,第一批使用黑青稞研制的成品黑青稞面粉制作成功,相繼又有黑青稞麥片、桃酥走出高原,通過消費幫扶采購、特通渠道銷售、超市、電商平臺等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進入天津餐飲市場,促進黃南當地村民收入穩定提高。
青海藏之嬌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買潔說,“研發人員利用大約三個月時間,從黑青稞特點、性能、口感到制成桃酥產品后的優缺點、色澤、味道、外觀、規格、包裝等方面,反復研究,才研制出現在的黑芝麻口味的黑青稞桃酥。”
據悉,黑青稞桃酥是繼黑青稞面粉、麥片之后的又一款黑青稞食品,企業目前還在進行黑青稞掛面和代餐粉的研制試驗,以適合更多市場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