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者口述(七) 咱北京的絕活
“擎天一柱”、“羅漢撞鐘”、“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老天橋中幡表演中的諸多精妙招式,
為了讓這門瀕臨失傳的絕技重回舞臺,近年來,相關部門千方百計為該項目廣設舞臺展示和培養傳承人。僅用了兩年時間,中幡就有了第五代傳人。
中幡表演成為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橋絕活。信報記者 蘇冠名/攝
講述者:郭榮來
1998年開始參與宣武區中幡保護工作。
新中幡比老中幡高5米多
1998年
中幡20年后再次亮相
中幡絕活傳人“寶三”的徒弟——付順祿,由于歷史原因沒有再收徒弟,而是將中幡看家的絕技傳給其后代——兒子付文友、付文剛。1998年,宣武區文化委員會以弘揚宣南文化為宗旨,開展了挖掘、整理、保護天橋民俗文化工作,先后舉辦了“北京宣武區文化旅游藝術節”、“北京春節廠甸廟會”、“宣南文化節”等系列文化活動,有了展示的場地,中幡的表演從此重新亮相。
2002年
付氏寶三藝術團成立
為保護老天橋絕技中幡,2002年,宣武區文化委員會支持付文剛和哥哥付文友,將原天橋各位老藝人的傳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付氏天橋寶三藝術團”,由付文剛任團長。天橋中幡重新舞動起來,并參加過“亞洲杯足球賽”開幕式、“中國國際旅游節”等重大活動。去年年底還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推薦項目之一,這是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橋絕活。
2005年
第五代傳人培養出來
付文剛一直為研究祖國傳統文化做著工作,已經培養出第五代傳人——孫強(25歲)、付思超(23歲)等8名演員。這些徒弟大部分是好友的獨子,喜歡中幡,跟著學。
原來的中幡15米高,付文剛制作的新中幡提高了5米多,以迎接2008年奧運會。同時,他們還讓中幡成為一個集驚險和壯觀于一身的表演項目,包含著頭、肩、肘、手、胯、膝、腳7套演練技巧近百種套路。
2006年
制定傳承保護的規劃
為加強對天橋中幡這一傳統特色項目的保護,宣武區制定了有關天橋中幡傳承保護的5年規劃。在此次申報北京市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之后,宣武區文化館還將建立天橋中幡檔案;積極申請2008年奧運會將天橋中幡列為展演項目,宣武區把天橋中幡列為“北京春節廠甸廟會”、“宣南文化節”等文化活動的主要表演項目,并在“宣南文化博物館”中為其設展區。
講述者檔案:郭榮來
北京宣武區文化委員會藝術科科長,從1998年便參與宣武區中幡的保護工作。
【相關鏈接】
智化寺京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是典型的中國傳統音樂,源自宮廷,由僧人傳承于寺院,至今已傳承560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4年,智化寺音樂保護與傳承項目正式啟動。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始于元朝,因其在明景泰年間技藝成熟,故稱景泰藍。北京市琺瑯廠是我國生產經營景泰藍規模最大的專業廠家,2003年創辦了景泰藍藝術陳列室,創建了大師工作室,為數位國家級、市級大師提供了更好的創作條件。
雕漆
2002年《北京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頒布和“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資金”的建立,有效地促進了雕漆的發展。同時,工美企業還請回雕漆老藝人,對瀕危的品種恢復樣品制作,選拔一批優秀的傳承弟子,整理各種相關資料,仿制他們的精品佳作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