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許多人眼里,生命是最可寶貴的,世上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可是母親卻寧可不治病,也要讓兒子完成學業,別耽誤兒子美好的前程。
用傳統的眼光看,萬代遠的家庭是典型的好家庭——母慈,子孝。
母慈容易,子孝難得。
中國還有俗語,說“兒女都是前生債”,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為兒女付出最多的父母,兒女簡直就如同祖宗轉世一樣,說兒女有病,須父母用命來換,中國的父母也會舍命相救。父母為兒女花了多少錢,操了多少心,真像是還債一樣。你想一想你的父母,你看看自己周圍的家庭,是不是這樣?所以有一個笑話這樣說,說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有仇,一天對人說,來世要做他的兒子,人家大驚,你那樣恨他,為什么還要做他兒子?,那人說,正因為有仇才做他的兒子,活活累死他。
按理說,母慈必然子孝,可是實際上來說,現在的孝子并不多,我說的孝子可能標準有點高,是和母慈的程度相當的,就是能對得起父母對自己的付出的,我說這樣的人很少。甚至還有不少的不孝的敗類。
為什么?我想中國的父母善于養,不善于教。孝是一種品德,這不是天生的,是須要培養的,兒子孝不孝,關鍵在于父母。中國的父母可能以為付出總有回報,“你看我為他付出這么多,將來等我老了,他也會孝順我。”殊不知,你不教育他,就算對他再好,他都可能會想“這是做父母應該的,別人家不也都是一樣!”所以說,不是父母不要愛孩子,要愛,但要會愛,不能溺愛。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說,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做為孩子的老師,因為你要教會他最重要的東西——孝敬自己的長輩。因為,孝,過去說是百善孝為先,儒家也說,孝為人之本,可見孝在一切品德中是最重要的。
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去看他,管仲向他交待這要信任一些人,其中有一個是公子啟方,齊桓公說,公子啟方跟我有十五年了,對我遺書耿耿,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他都沒有去,一直在我身邊伺候我,這樣的人為什么不能信任?管仲說,人最親的應當是自己的父母,要是那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你能指望他對你盡忠嗎?
所以過去有句話說,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一個不孝的人,會愛國嗎?不會,會愛別人嗎?不會,會懂得奉獻嗎?不會......孝是衡量一個人的最起碼的標準。
萬家的家教是成功的,培養出了萬代遠這樣難得的孝子,電視上的他,樣子文靜,又懂事,本想在網上找一張他的照片放在這里,可惜沒找到。
有人說,萬代遠的做法,太失理智,萬一以后考不上大學了怎么辦,不是影響自己一生的前途?我想這個人的想法是“喻于利”。但萬代遠是這樣說的:“媽媽為我操勞半生,現在生命垂危,我要盡兒子所能去挽救母親的生命。如果回天無力,我也要盡孝到母親離開人間……”可見萬代遠的原則不是“喻于利”,而是“喻于義”。誰對?難說,還是孔子說的好:“道不同,不相為謀。”可是,在當今社會,皆為利來,皆為利往,行事以道義為原則的人太少了。所以,萬代遠的行為,放在當今時代的背景下,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我贊許萬代遠的行為,就像他說的,大學可以再念,但母親只有一個。盡孝與大學相比,重要的多得多。念不了大學,是一時的遺憾,不能盡孝,是一生的遺憾。
況且,像萬代遠這樣的人,聰明又有品德,就算不上大學,就能埋沒嗎?不會,一定不會,就算上不了大學,這個人也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因為社會永遠都須要這樣的人。如果萬代遠有機緣看到我寫的這個東西時,我想替孔子把幾千年前的一句話代給他::“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另外,萬代遠的母親說的話也讓我很感動:
“我現在只希望兒子能好好念書,完成自己的學業……他將來能有一個好前程,能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報效社會和國家,我就是死也能瞑目了......”
這是一位申明大義的母親,我希望萬代遠能牢記母親的話,將來不僅僅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更要用所學的東西報效國家。我們的母親,母親的母親,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這是我們的父母之邦,報效社會,忠于國家,從“萬代久遠”的角度為國家做點事——這也是孝,是孝的延續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