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鄧樹松 添加時間:2009-6-17 11:48:00
從事了一輩子教育的人,沒有誰敢說自己把教育理解得完全透徹。孔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因為他的理解更為寬廣更為真理,但也不能說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完美無缺的。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也不是我輩能爭個是非曲直的。但這兩種思想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尊重人之本性,贊同后天的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很大。回到原點看教育,我看不透,但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生命的敬畏,對緣分的珍惜,進而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一、尊重不同的“命”,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命”之本意,指與生俱來的先天條件等。說開一點就是當一個人從娘胎落地就決定了他的初始的貧富情況,智力水平,身體素質等。這是孩子無法選擇的,這就是“命”。孩子的智力差異,家境好壞,遺傳體質的強弱不是孩子本身造成的。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個體差異,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因人施教,不要嫌貧愛富,責難智力落后的學生。假如,你要周舟像每個孩子那樣學好語文、數學,要求每個孩子跨欄像劉翔那樣拿世界冠軍,那是違反了自然規律的,是“命”所不允許的。
二、努力改變“運”,激發學生不斷努力。“命”是與生俱來,不可選擇的,但“運”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運”即為人的際遇。人生際遇豐富多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強調“運”受后天教育的影響非常之大。“運”的改變來源于優生優育,優質的家庭、社會、學校教育。這些是通過人的努力所能做到的。如果周舟沒有優質的家庭引導,發掘不了指揮的天賦;劉翔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沒有優秀教練的培養,也成不了奧運冠軍。小布什智力水平并不超群,但他從小受到各方面的優質教育引導,形成了不斷努力的品質,所以,他做上了美國的總統。奧巴馬沒有顯赫的家世,但他從小發奮努力,最終也把這個“人”字寫得特大。凡成功人士都因為有個共同點——通過不斷努力改變自己的“運”。因此說,我們的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激發受教育者形成終生努力的品質。
三、珍惜眼前的“緣”,善待每一個體。“緣”乃一佛學概念,即人與人之間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機會。佛學的有些理念我們教育者也是可以吸收的。如果我們把孩子能遇上自己并受自己教育看作是一種“緣”,把與同事合作從事教育工作看作是“緣”,那就會以一種幸福感去享受教育工作,那會是你同事之幸,學生之幸,也是你本人之幸。孩子從幾億個生殖細胞中競爭獲得成功來到這世界不容易,能夠遇上你并成為你的學生就更不容易了。佛說,見一面要修幾百年才能做到,而要成為你的同事、你的學生,要修多少年啊!佛學也是中國經典文化的一部分,好好用上一些佛理會比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好得多。所以,我們作為經典文化的傳承者,更應當善待我們的學生、同事和親朋,讓自己做個健康快樂的教育者。
四、守好難得的“分”,盡責本職工作。“分”即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只能擁于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安分守己”即是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用責任心和愛心去做好眼前的工作。每天怨天尤人,嘆命不公是注定要碌碌無為的。我們身邊有些教師盡管沒有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但他們熱愛這份教師的工作,沉心于教書育人,所以取得了大多師范畢業生所不及的成就。教師這份職業要求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因為這是我們的本“分”。
從“命”、“運”、“緣”、“分”四字看教育,看似唯心,實則唯物,是“以人為本”的另一體現。我們若能從這些方面靜心思考,應該都會有更多、更深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