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進入舊版
|
設為首頁
要聞
視點
觀察
專題
機構
培訓
教育
助殘
環境
動保
低碳
能源
智庫
明星
城市
企業
行動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脫
2006-06-20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脫
樓宇烈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悲智雙運,福慧
并修”。這里,“悲”和“福”體現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
和“慧”體現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脫。“悲智雙運”是的大乘佛教就
教義和宗旨來講的,而“福慧并修”則是從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來談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因觀世間眾生沉溺欲海,飽受生老病死之苦,從
而發心出家求解脫之道。經過十余年的訪師求道和潛心修行,釋迦牟尼終于證得
了解脫生死輪回之無上正等正覺(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之后,釋迦牟尼以
此無上菩提法化導眾生,說法四十余年,直至圓寂,以實踐他降生之時即立下的
誓愿:“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修行本起經》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
(《過去現在因果經》)。佛陀的這一誓愿,體現了佛教關懷眾生、利樂有情的
偉大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教經典原本的解釋,“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
佛教對眾生的關懷的。慈是與眾生樂,悲是去眾生苦。如《大智度論》中說: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
因緣與眾生。”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證也就是要脫離
此無邊之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亦以拔苦為根本。佛教的這種
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甚至被視為佛教的最根本精神。
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確宣
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那些佛、菩薩中,無一不有自
己的誓愿,然救世濟眾則是他們共同的誓愿。此中,尤以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誓
愿最大、最為感人。據《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記載,地藏菩薩發愿說:“若不先
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愿成佛。”(卷上)所以,后人為地藏菩
薩所作的對聯曰:“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充分表達了地藏
菩薩的宏大誓愿。
大乘佛教中有許多救苦救難的佛、菩薩,除以上已提到的釋迦牟尼佛和地藏
菩薩外,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也是最受廣大信眾崇拜的救苦救難的佛、菩薩。
應當指出的是,大乘佛教通過佛、菩薩體現出來的這種慈悲精神,并不是讓人們
通過祈禱去期待佛、菩薩來救度自己,而是要信眾按照佛、菩薩的慈悲精神去實
踐。上述“福慧并修”中的修“福”業,即是要求信眾通過對大乘佛法“六度”
(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修法的實踐,以實現利他的慈
悲精神。中國的禪宗強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認為“自性
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倡導“自性自度”,更是把實踐濟世
利生的慈悲精神視作是否悟得“自性佛”的體現。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它不僅需要有一個各國人民、政府之間
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國際環境,更需要人人都懷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和同情心。
若能發揚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將有助于人類愛心、同情心的養成和增長。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單是對人類社會,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
命,乃至所有無情之山水土石。佛教對有情生命之慈悲,不僅體現于“不殺生”
的戒律中,更體現于為救有情眾生之生命,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在佛典中有大量記載著佛、菩薩為救助有情眾生,不惜犧牲自己一切的故事。其
中“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等是人們熟知的故事,雖不免有所夸張和極端,
但它表達了慈悲利他精神的理想和升華。佛教對無情山水草木的慈悲,則體現為
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良好保護。中國有句俗話:“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國的佛教
寺廟大多建在風景幽雅、環境優美的名山中,而他們對優美環境的保護也作出了
重要的貢獻。
我們現代人如能從佛教的不殺生和同情、愛惜一切有情眾生之生命,以及積
極保護生存環境等慈悲精神中學到一些東西的話,我想對改進當今世界面臨的嚴
重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當會有所裨益的。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脫
佛教認為,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來源于人們的分別心。佛典中常說: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是說現象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源于人
們的這種分別心。人們由分別心而起我執、法執,生貪、嗔、癡三毒心,成種種
顛倒妄想,從而陷于無盡的煩惱、無邊的苦海不得解脫。對此,大乘佛教認為要
得到徹底的解脫,就必須以無分別的、平等的“般若”智慧,從根本上去除人們
的分別心。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謂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羅
三藐三菩提。”
對于現代人來講,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無過于“自我”的失
落。而這種“自我”失落,完全是現代人盲目依賴物質手段和無節制追求物欲的
結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貪、嗔、癡三毒心。貪,為人的貪
欲心;嗔,為人的嗔怒心;癡,為人的愚癡心。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
的東西的無限制追求;嗔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眾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癡則是對
事理的顛倒執著。三毒心的不斷擴張,使現代人在不斷擴張的物欲追求中,身為
物欲之奴隸而尚不自覺;在日益發展的高科技面前,越來越被自己所創造的科技
環境所支配,而走向“自我異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
的個體自我本有的主動和自由,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真實價值之所在。
佛教以戒、定、慧三學來對治貪、嗔、癡三毒,教導人們以布施心去轉化貪
欲心,以慈悲心去轉化嗔怒心,以智慧心去轉化愚癡心。大乘佛教以本來清凈為
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亦不應有物我之分別。世人之追境逐欲,求
名為利,自尋無盡之煩惱,實為自我清凈本性之迷失。俗話說:“生不帶來,死
不帶去”,這對于每個人來講,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問,世上有哪一個人
不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的?由此可見,對于每一個人來講,大乘佛教以
清凈本性為自我是極其深刻的。
清凈也就是空,不過大乘佛教是不離色言空的,他反對各種離色空、斷滅空
的說法,并斥之為戲論。因此,大乘佛教并不否定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人
們必要的物質生活。他只是要人們不要迷執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類創造的財
富,歸根結底是屬于全社會的,對于個人來說終究是身外之物,不僅不可執著貪
求,更應發心施舍,還之于社會大眾。一個迷執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個人身
心之欲求放在首位,這樣他也就把自己封閉于自筑的牢籠中,終日用盡心計謀略,
落得個無窮得失煩惱,而終歸于空虛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執,視人我諸法平
等無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則必將體現出自我的真實價值,識得清凈本性之自我
的本來面目。
由此說來,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脫法門,在今天還有其合乎時
代的現實意義,可為現代人精神修養的資糧。
摘自《上海佛教》99年3月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
相關新聞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釋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生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凈空法師:你要是迷了,假相是主人,
凈空法師:只有“真心”才是萬德萬能
愛心行動
成都彭州市仁愛志愿者:第一批40余噸
新雷鋒青年志愿者協會:結核宣傳落實
新灣鎮志愿者應急救援隊:暴雪“五必
湖北武當山消防救援大隊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愛孩子成長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共
0
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公益訪談
公益中國網創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進一步
【SRC·2022】公益中國網負責人曹勝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負責任的企業
【SRC·2022】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SRC·2022】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
【SRC·2022】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呂建中:低
【SRC·2022】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勇擔社會責
聾人律師譚婷:讓法治之光點亮無聲世界
董強:社會組織進入鄉村服務鄉村迎來時代機遇
金錦萍:互聯網公益的共生共創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