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一個人閑聊,說他兒子今年十一歲,簡直沒法管。我說,孩子是越小越好管,要是十一歲你就管不了,那他二十一歲的時候,你怎么辦?
原來認識一個工人師傅,剛買斷,拿到手十萬塊錢,恰好好孩子畢業,也沒找到工作。今天孩子和人打架,給人打傷了,掏治療費、誤工費。明天又出去嫖娼,被捕,又掏五千領人……,三掏兩掏,十萬塊錢,沒多久就一干二凈了。
這還是輕的。還有一戶人家,家境比較富有,對孩子一直縱容,缺乏教養。結果孩子從小就無法無天,后來剛二十出頭,就和社會上的塊孩子鬼混,出去玩,賭輸了錢,把車賣了,又輸了,就出去搶車,把司機殺了,車賣了,繼續賭。最后補警方破案,死者系法院某親屬,人家家人態度堅決,不同意私了,就讓他償命,結果最后判了死刑。
這也還是輕的呢,今年6月,遼寧省鐵嶺市發生一起兇案,一年青人向父母要錢未果,于是兇殘的將二老殺死。
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龍;就算不成龍,也希望能成人吧;就是算不成人,最起碼也不能成魔、成畜生吧!可是偏偏就有的孩子,也有娘生也有娘養,偏偏就成了社會上的惡魔,成了人所不恥的畜生?這怨誰呢?
不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嗎?我想起碼來說,對于教育孩子,父母是有責任的,“養不教,父之過也”。俗話說,種什么瓜,結什么果。你培育下仁愛,收獲的自然是孝順,但是培育下的是無情,那你收獲的一定是不孝;培育下的是暴虐,收獲的當然是殘忍。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面,培養人的目標是德才兼備。也是就是既有健全高尚的品格,又有卓越的能力。用孔子的話講就是“仁且知”。培養孩子,首先就是要有好的品格,在這個前提下,他的能力越大,對他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越有益處;反之,如果沒有一個好品格,能力越大,危害也越大。
而現在的教育,是緊緊圍繞著一個利字,忘記了義字。上學要好好讀書,讀書為了考試成績好,為什么要成績好?為了將來能考上大學,為什么要考大學?為了有個好工作?為什么要有好工作?為了多賺錢。更有甚者,只要你能想辦法弄到錢,那就是有出息。至于你哪弄來的錢,沒人重視。于是往往有人就走上歧途,最后害人己。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幸福,可是卻往往適得其反,錯誤教育的結果往往是害了孩子的一生。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一個極端自私,沒有做人的品格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這也是我們現在大環境的弊端
人的童年、少年時期,思想還沒有定型,這時候適當引入古典教育,能矯正現代教育之偏,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提高品格修養有莫大的好處。對父母來說,培養出一個既有能力又品格高尚的人,這是對社會負責,對孩子的一生負責,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少兒讀經,就是引入傳統教育的一種嘗試,一種現在看來有益的、積極的嘗試。實際上,在臺灣,少兒讀經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所以也應該有理由相信,大陸的讀經教育,也會令人滿意。當然這個結論應當交給十幾。甚至是幾十年以后的人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