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2 08:23:49 21CN新聞
佛光山臺北道場合照
我們上了《人間福報》的頭版頭條
雖然出發前對臺灣佛教的興盛都已經有過很多耳聞,但是到了每一個道場之后,大家都還是感到震撼,因為真實的情況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印象和想象。這次幾大山頭的參訪次序,從臺北到臺中, 從臺中到高雄,從高雄到花蓮,在從花蓮回到臺北,繞著寶島整整走了一圈。這樣,就把慈濟佛教基金會放在了我們參訪的最后一站。 我當初做出這樣的路線設計僅僅是因為慈濟是在這個環島路線的最后一段。 而直到踏進慈濟之前,我,或許甚至是所有的參訪者,都認為佛光山的參訪,與星云長老的會面,已經是我們本次臺灣佛教參訪的高潮,我們再無遺憾,這次參訪兩岸佛教參訪活動已經圓滿,到慈濟再走走只是路線上的安排, 我們畢竟要走完四大山頭嘛!
但是我們錯了。從慈濟基金會秘書處的陳冠余先生帶領我們到達靜思堂前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發現我們這樣的想法不對,而當我們開始進到靜思堂里面,開始看慈濟的緣起和、發展和事跡紀錄片之后,我們就確認自己大錯特錯。我們這次行程所有的感動的熱淚,都在觀看慈濟事跡以及證嚴上人生平的紀錄片的時候涌出,所有在整個參訪途中產生的大大小小的想法,都在觀看的時候化成的大愿,并且在茶歇的一小會,紛紛表達了自己為中國佛教和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的愿望和一些具體的實施構想。
證嚴上人出家時獨處修行,本來和其它在臺灣出家修行的佛教徒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有一件事改變了她的整個觀念和行動。1966年,當時因緣巧合,臺灣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么佛教對社會可有什么具體貢獻?”
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欲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份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于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于是,1966年4月14日(農歷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后來改為“慈濟佛教基金會”, 植根于佛法的慈悲喜舍的智慧與精神,借鑒基督教的經驗,從花蓮開始,慢慢地遍及臺灣島,并迅速走向了世界。
1994年,慈濟基金會在臺灣“民政部”注冊,基金會有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其經費完全來自民間,志工也是各項服務方案的主要執行者,40余年來,他們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過慈善工作,被譽為“臺灣的良心”。
2003年,以「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系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的一員。同年,臺灣有一群企業家志工為能讓慈濟急難救援,更掌握時效、及時配合供應災區志工的援助工作及物資需求,他們以慈濟大愛的精神和環保理念,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是一個有系統的后勤行政與研發團隊,以提升賑災工作效能。
在臺灣本土,慈濟名副其實地是臺灣民間力量的典范之一,也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今年8月,莫拉克臺風襲卷臺灣南部,與馬政府遲緩的救災動作相比,臺灣民間組織再次顯示出優于政府的行動力,這當中,慈濟基金會的志工們和10年前9·21地震時一樣,仍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群,他們的身影總是率先出現在救災和重建的第一線。
由于慈濟做得太好了,為了挽回一點面子,負責為災民興建部分臨時住屋的臺灣軍方,還下令要士兵們日夜趕工,趕在慈濟人的前頭,將簡易屋建好。一個民間的宗教慈善組織,如此龐大及快速的動員力量,在如此嚴重的大災難中,讓政府相形失色,令慈濟人與眾不同。
慈濟對祖國大陸同胞的關愛也是無與倫比的。1991年華東、華中特大水災時,慈濟便已進入大陸開展賑災工作,去年2月27日,國臺辦正式批準在大陸成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慈濟由此成為首個由非大陸人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間基金會。十幾年來,慈濟在大陸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慈善活動,去年川震時,慈濟的志工們同樣沖在救災抗災的最前沿。
慈濟的還有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成立慈濟大學。慈濟大學的主要組成是醫學院,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為整個慈濟的全球救助體系提供支持,貢獻力量。最讓我們震撼且最值得我們祖國大陸的醫學界學習的是慈濟醫學院結合佛教的臨終關懷理念所實行的為每一位臨終病人提供最溫暖親切的臨終佛法和親情的關懷。死者的遺體被尊稱為“大體”,是所有解剖學醫學生的“無言之師”,稱為“大體老師”。死者臨終前留下錄像和文字,交給將要解剖自己身體的醫學生們,希望他們好好利用自己的身體,為學好醫術,救人濟世打下更好的基礎。這一份感情傳遞到每一個醫學生的心里,讓所有人對死者都非常尊重,充滿感情。這樣醫學生、死者家屬已經死者本身,都是一個充滿了祝福和尊重的聯系。大家參訪之后,紛紛表示在慈大看到的解剖不只是解剖,而是一種人文精神。曾是學醫出身并且當過多年醫生的郭健老師建議內地醫院和醫學院的所有醫療工作者都應該來這里看一看,學一學,看看我們平常所認識的冷冰冰的尸體解剖所應該具有的深刻的人文關懷。這也是培養醫德,培養尊重和最終成就最高醫術境界的必由之途。
慈濟大學同意捐贈“大體”的人數至今已經超過23,000人。自1996年啟用以來,已捐贈的大體老師有372位,平均四至五位學生使用一具“大體老師”。慈濟大學安排的家訪,以及人文典禮等,使學生能夠透過與家屬的接觸,認識“大體老師”的生平,了解“大體老師”和家屬對醫師的期待。
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慈濟秘書處陳先生之后,我們正式結束了這一次臺灣佛教的參訪之旅,踏上了回到臺北的歸途。從花蓮到臺北的四五個小時中,在車上以及在所有暫停休息的服務站中,大家都在反復地表達自己此次行程的收獲,對比自己來臺灣之前的想法,反思我們大陸佛教現狀、教育問題以及醫療系統中的一些弊病。
來自民間教育智庫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長柴純青先生說:“過去的十多年我去過數不清的地方考察教育,包括西方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但是從來沒有這次的行程那么讓我震撼,那么收獲豐碩。我自己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個儒學的追隨者,覺得臺灣佛教的人間佛教教育實在是太偉大,我從現在開始,必須要從新考慮佛教教育對我們的補充和提升,以后的教育研討會也盡量要求佛教界的專家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