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老人前世愿力七歲證果
兩個孤兒四處訪尋,終于找到自己的舅舅阿難尊者。尊者問知來自迦毗羅衛城的外甥在父母被殺后四處流浪,因聞自己在舍衛城故特意前來投靠。阿難心里憂愁,諸比丘問道:“尊者為何心事重重?”尊者說:“我妹妹的兩個孤兒特來投靠于我,但我是一個苦行僧,無有資生之源,他們又不能享用三寶財物。不撫養不行,若撫養又很困難,不知該怎么辦。”諸比丘說:“尊者,好好地照顧他們吧。世尊講過,如果對僧眾作利益事,可以對其布施,因果上也應理。可以讓兩個孩子常為僧眾洗缽、洗水果、供花等,做這樣的事是可以開許的。”如此阿難尊者攝受了兩個可憐的孤兒。平時比丘把剩下的一些飯菜布施給兩個孤兒,但不足以充饑,后來阿難尊者把自己化緣所得之一缽飯食分一半給他們食用,自己僅食用半缽,日久尊者法體日趨衰弱,世尊得知后問余比丘其中緣故,諸比丘如實稟白事情原委。世尊問阿難:“你收養的兩個孤兒是否要出家?”阿難白佛言:“世尊,兩個孤兒要出家。”世尊說:“阿難,兩個孩子若出家則可享用僧財,沒出家前,為僧眾做些供花果等事,也可以享用僧眾的財產。”世尊開許后,他倆的生活得到改善。又過了一段時間世尊問阿難:“你的兩個外甥為何還未出家?”阿難說:“世尊,您早已規定未滿十五歲不能出家,兩個孩子現在未滿十五,沒能出家。”世尊又問:“兩個孩子能否在僧眾曬糧時驅趕烏鴉?如果能作驅烏之事則可出家。”“足以能作驅烏之事。”“若能驅烏,七歲則可出家。”世尊如此開許,他倆都出了家,生活也很好,但很懶惰,白天樂于嬉戲,晚上長時睡眠,一點不聞思修行。
目犍連見這兩個孩子放逸睡眠度日,對阿難說:“兩個孩子這樣虛度光陰很可惜,應該嚴加管教。”阿難說:“兩個孩子一點也不聽話,不聞思修,我也沒辦法,不如交給您來代管。”目犍連尊者爽快地應承下來。兩個孩子很害怕,心想這個比丘肯定很厲害,但又不敢違背舅舅言教,只好在目犍連尊者座下學習。目犍連尊者開始比較嚴厲,漸漸也很慈悲,不能嚴厲管教了。阿難尊者問道:“您現在怎么也嬌慣這兩個孩子?”目犍連尊者說:“兩個孩子已經了解到我很慈悲,所以一點都不聽話,實在拿他們沒辦法。”阿難尊者說:“您確實束手無策就請用方便法使他倆生起厭離心。”目犍連尊者答應下來。
一日目犍連尊者帶著兩個孩子外出玩耍時以神變幻現一個異常恐怖的地獄,并發出各種巨響。尊者故意問這兩個孩子:“聽!這是什么聲音?”“我們也不知道,真令人害怕!”“你們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聲音。”他倆循聲而去,見到地獄眾生正在遭受燒殺煎熬等各種痛苦,慘不忍睹,走到一個非常大的鐵鍋旁,鍋里正熬著鐵水,空無眾生,他倆甚覺奇怪,問地獄里的眾生為什么只熬鐵水,他們說:“人間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天天不聞思修卻享用僧眾的財產,待他倆離開人間就墮入地獄在這鍋鐵水里煎熬。”他倆聽后非常恐懼,即速返尊者身邊說:“尊者,地獄之苦可怕極了!我們若再不精進聞思修,將來肯定會墮入地獄,現在我們很害怕。”尊者說:“以前你們不太相信我的話,現在親眼目睹地獄種種痛苦,以后你們好自為之。”從此兩個孩子夜以繼日精進修學,吃飯前若想起地獄的痛苦便不思飲食;食訖若想起地獄的慘景遂將食物全部吐出。如是茶飯不思精進聞思修行,漸漸體衰無力,面色萎黃。阿難尊者見此情景詢問目犍連尊者其中緣由。目犍連尊者如實告曰:“大概是這兩個孩子見到地獄的景象以后非常恐懼,故不敢吃飯。”阿難尊者擔心長久下去會把兩個孩子的身體拖垮,便請求目犍連尊者再以善巧方便賜予安慰。
幾日后目犍連尊者擬帶兩個孩子去外面花園游玩,兩個孩子不敢去,尊者說:“今天我們不去地獄,到另一悅意之處游玩。”兩個孩子跟著目犍連尊者出游到尊者幻化的美妙天堂,聽到天子天女快樂度日的音樂和掌聲時,目犍連尊者遣兩個孩子去看究竟。他們看到很多全身以天界珠寶裝飾的天子和天女在盡情享受,心生羨慕,后見有兩個為很多天女圍繞著演奏各種樂器、供養各種鮮花的獅子座,便問道:“為何這兩個獅子座上沒有天子?”眾天女告曰:“現在人間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不精進聞思修行卻享用僧眾的財產,故會墮入地獄受苦報,又因他們害怕墮地獄而精進修行的功德于未來世會轉生天界。兩個獅子座是為他們準備的。”兩個孩子聞此非常高興,心想如果現在精進修行,以后還是可以轉生天界。他們歡天喜地地跑回來將實情一一稟告尊者。尊者慈悲地說:“你們已經親睹善惡趣的苦樂,一定要精進修行啊!”
此后兩個孩子修持佛法特別精進,終于發現無論生于地獄、餓鬼、傍生、人、阿修羅或天人中,皆沒有任何安樂可言,一切都是有漏法,三界輪回猶如火宅,悉是痛苦本性,真正生起了出離心,更加精進修持,滅盡三界輪回的煩惱,證得羅漢果位,現前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的境界,諸天贊嘆他們的功德。得果后二人經常以神變到各處采集水果、鮮花等來供養僧眾。僧眾甚感稀有,覺得他們非常了不起。有年長比丘們見兩個年僅七歲的小孩子皆已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境界,而頭發都已變三次的人卻仍無甚證悟,若還不精進努力那真是很慚愧!于是也開始精進努力,很多比丘都證得了羅漢果位。時諸比丘請問:“世尊,兩個孩子往昔以何業而今七歲便滅盡三界輪回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佛告諸比丘:“這是他們前世的發愿力所致。”賢劫人壽二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迦葉佛率眾比丘出游鹿野苑,在花園里嬉戲游玩的五百青年人遠見如來出游盛況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覺得如來出世的機會很難得而欲發心出家,但有人說現在風華正茂之時應盡情享樂,等到年老時再出家,有人覺得應等到生兒育女后再出家。他們后來多半在家中忙于生計,生下孩子就去世,沒有出家機會,最后只剩兩個存活于世。兩位老人見伙伴先后辭世才醒悟過來:我們二十五歲時就發心出家,現在已年邁體衰,若還不出家,恐怕今生再也沒有機會。他倆將自己的財產上供下施后于迦葉佛前出家。因佛陀規定新出家的人必須承侍先出家的上座之故,二位老人已是年逾古稀但仍必須做很多事情。有人經常欺負二位老人,叫他們‘老糊涂’,說他們的過失等等。其中一位老人生起嗔心,覺得自己天天為別人做事情卻要受這樣的侮辱,很是忿然。另一位老人的心胸很開闊,勸說道:‘不要生氣,這并非他們的錯而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如果我們早一點出家就不會發生這種事。’這位老人遂誠心誠意地懺悔,沒有受到報應。他們在臨終時發愿:我們一生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生起歡喜心,以此功德愿我們能在釋迦佛出世時童貞入道,滅盡煩惱,獲證阿羅漢果位;如不夠出家的年齡愿佛陀為我們特殊開許。眾比丘,你們是怎么想的,當時在迦葉佛教法下出家的二位老人即這兩個孩子,因他們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七歲時得我特殊開許出家,獲證羅漢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