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臺灣學習人間佛教建設經驗
來源:21CN綜合 2010-02-03 08:43:24
中國佛教經歷了多次社會動蕩之后,曾一度成為打壓和批判的對象。改革開放以后,在社會大眾的需求下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又慢慢地重新獲得了重興的機遇,至今很多寺廟都已經頗具規模。
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改善,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和學習佛法,去各大寺院參訪、禮敬和捐贈, 寺院也因此而積累了不少的重建擴建寺院的費用。改革開放之后佛教重建的第一任務,被普遍認為是文革時期被摧毀寺院的重建,然后才是僧團人才的培育。寺廟建設起來之后,各地的佛學院也紛紛開設,為全國的寺院培育僧才。為了加強和南傳佛教國家的聯系,學習南傳佛教的精華,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還送過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僧人去斯里蘭卡等地留學。而藏傳佛法也因其獨特的傳承和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學佛者前往青藏四川地區學習。南傳和藏傳佛法的傳承,歷史以來第一次像兩條奔涌不息的江流,為大陸漢傳佛教注入了豐富的營養。
但是以上所提到的中國大陸佛教的努力,但還是停留在建設寺廟,培育僧才,學習佛法的層面上,實際上還需要有更多的方面需要更進一步。譬如寺廟和社會的互動,僧人和社會人群的交流和引導,寺廟財務和管理的現代化等。現在的大陸寺廟的功能,還大多局限于為亡人超度,為生人息災的服務上,而忽略了對社會群眾生活上的引導。早在民國時期,面對當時佛教界的重死人、鬼神的現象,太虛大師感到“一種內心深深的痛苦和悲哀”, 而提倡“人間佛教”的建設。“人間佛教”是佛陀時代的佛教情懷在當今社會的一種回歸。它一方面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佛教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時代的特征。
自太虛大師提出人間佛教的口號以來,中國大陸的趙樸初等,臺灣的印順、星云等繼承和發揚這種理念,開創了佛教的新局面。人間佛教作為時代的產物,它必然具備某些時代的特征,這是它區別以傳統佛教之處。
人間佛教的對象上說,它是以人為本的, 印順法師把佛陀必須在人間的理由歸結為:環境、慚愧、智慧、堅忍四點。以人為本是人間佛教的本位和著腳點。因此在接迎世間眾生的方法上,強調通過興辦各項世間事業的方式來推廣佛法,攝受眾生。臺灣佛光山等幾大道場繼承人間佛教的理念,通過興辦各項事業,如文化事業(印經布施,學術論著,雜志小品,書畫藝術,佛像雕刻,科技文學等),教育事業(學院禪林,佛教大學,社會義學,傳授戒法等),社會慈善事業(賑饒施貧,養老育幼,行醫救人,戒殺放生等),社會公益事業(植樹造林,興建水利,筑橋鋪路,急難救助等),攝受眾生,讓佛教走入千家萬戶,走入億萬人的心靈。這就是星云大師“從寄生寺院轉移到事業上來。適當引導大眾的正業,來過合理的經濟、倫理、政治等生活”的理念的具體展開,也是太虛大師“每個人都要去服務社會,替社會謀利益,一方面以個人人格影響社會,一方面合力凈化社會,達成建設人間凈土的目標。”的理想的具體落實。中國寺廟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不乏資金和人才,缺的可能就是這種人間佛教的理念和精神,特別是實踐的經驗。 這一點上,臺灣佛教的建設經驗非常值得大陸佛教的學習。
當我們向佛光山的佛學院院長永固法師說希望以后能盡自己的能力多帶一些大陸的法師過來學習的時候,永固法師笑著說,居士們也應該來,否則只有法師覺悟了,居士護法群體沒有覺悟,也是艱難啊。團友們聞之都非常贊同。
同行的明奘法師在大陸的各地兼任八座寺廟的方丈和主持。在他管轄的寺廟內,僧人以學法、禪修和開展活動引導大眾為主,從不為了掙取費用而操作度亡息災法事, 也不允許當地相關部門通過任何方式利用寺廟來經營商業等等,為此他還立了規矩,但凡各地寺廟有請他去當方丈或者主持的,必須符合他的這些宗旨,不能讓寺廟淪為掙錢和為當地官商盈利的工具。明奘法師也因此遭遇不少的挫折。他說:“中國佛教的現狀,和太虛法師所面臨的民國時期的佛教的各種流弊比較,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從內部管理制度到對外的人群關系上都是如此。所以今天的大陸佛教僧人常有受人非議,社會地位不高,是有其深刻地原因的;而臺灣佛教繼承太虛法師的理念之后,經過幾代高僧的不懈努力,終于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僧人們在社會上受人尊重。這些都讓我們感到羞愧,也確實非常值得大陸的僧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