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史》 盛世筑豐碑
來源: 甘肅日報 2010年02月05日 11:23
要說2009年甘肅宣傳思想戰線的大事,《甘肅通史》的出版無疑是其中之一。這部共八卷近400萬字的皇皇巨著,經過專家學者與出版工作者6年的艱辛努力最終出版發行,使甘肅史學界、出版界幾代人的夢想終于變為現實。
該書全面反映了甘肅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宗教、自然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填補了甘肅省沒有系統反映甘肅歷史和省情大型通史的空白,是甘肅文化建設的一項標志性工程,更是一座豐碑。《甘肅通史》出版一個多月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和廣泛歡迎。近日,我們走近《甘肅通史》的策劃、編輯、出版等“主創”人員,對其核心內容、編纂過程、價值意義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
內容:400萬字講述甘肅歷史
甘肅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眾多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8000年星移斗轉,三千里古道駝鈴,甘肅在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每一個階段,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甘肅通史》正是一部系統“講述”甘肅全貌的歷史巨著。無論時間的跨度,還是內容的浩繁,《甘肅通史》堪稱劃時代的重大力作。該書從遠古到現今,按時間順序和發展階段分為8卷,即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中華民國卷、當代卷,總字數400萬字。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宗教、自然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展示了甘肅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淀、多彩的民族生活以及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
《甘肅通史》主編為著名學者、蘭州大學教授劉光華先生。各卷的作者分別為祝中熹(先秦卷)、汪受寬(秦漢卷)、趙向群(魏晉南北朝卷)、尹偉先、楊富學、魏明孔(隋唐五代卷)、劉建麗(宋夏金元卷)、武沐(明清卷)和宋仲福、鄧慧君(中華民國卷)。先秦卷主要闡述了甘肅地區的建制由來、自然環境和生態變遷。以后的各卷都按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宗教等做了翔實的介紹。而且作為通史研究的一項嘗試,每卷卷首作者均撰寫了該卷歷史概述,以期做到前后呼應,并做到闡述歷史與分析綜合的有機結合。據介紹,第8卷為當代卷,是甘肅社會主義建設60年的歷史,目前正在撰寫,力爭在今年出版發行。
有關專家認為,《甘肅通史》是一部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有其鮮明的特色。作為一部地域史既有一般通史的性質,也具有地域史的特色,將通史與地域史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每一時代都分別就政治與軍事,經濟發展,文化與教育、社會生活與風俗方面展開探討,用關注社會各階層的生存和發展狀況的史學研究方法進行編纂;遵循實事求是的態度,不作刻意地拔高,尤其是對盛唐時期甘肅的社會經濟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與客觀公允的評價;充分反映了甘肅少數民族創造歷史的偉大業績,著重闡述了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發展和相互融合的歷史;通篇文字優美,總體構架設計合理到位,內有插圖,裝幀簡約大氣。
編纂:為了實現幾代人的夢想
“這是甘肅幾代人的期盼與等待,編寫這樣的書要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我們懷著嚴肅、負責的態度將它呈現給社會各界。”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通史》總策劃周德祥如是說。《甘肅通史》的編纂出版,可謂一波三折,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甘肅史學界、出版界曾5次提出編寫《甘肅通史》,但都未能如愿。直到1989年,西北師大組織一些專家編寫出版了《甘肅古代史》和《甘肅近現代史》,此雖為甘肅通史類著作的發軔之作,但對甘肅歷史的敘述和分析都較為簡略,尚不能更為全面、科學地反映甘肅的悠久歷史和民族、文化。此后近20年來,甘肅地方史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編寫一部客觀地、歷史地、辯證地反映甘肅悠久歷史的《甘肅通史》的條件完全成熟。
《甘肅通史》從立項、策劃、編寫再到出版,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2006年省上將其列為甘肅“十一五”規劃重點文化工程項目,并投入專項資金進行扶持。省新聞出版局、省文物局、省檔案局等相關部門在組織實施過程中給予鼎力支持。具體負責編輯出版的讀者出版集團則精心策劃、精心組織、精心審讀,在《甘肅通史》立項、編寫、出版、印刷、發行的各個環節,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力求將《甘肅通史》打造成“立得起來、傳得下去、讀得明白、拿得出手”的優秀力作。
讀者出版集團副總經理黃強告訴記者,將《甘肅通史》的出版任務交給甘肅人民出版社,是因為該社積累了做重大書、重點書的經驗,編輯力量強,工作效率高,政治責任心強。從策劃方案設計到作者的選定,都是十分嚴謹的。組織省內有關高校、科研機構和文化單位的10多位對甘肅歷史深有研究且學養深厚、學風嚴謹的專家學者,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目標一致、凝聚力強,不怕辛勞的編委會。編纂過程中,編委會積極搜集最新的考古資料、外文資料、檔案資料和民間資料,參考借鑒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全省各地實地調研和考證。
“在編寫過程中,大家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尊重編寫方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甘肅人民出版社圖書出版中心主任李樹軍說。李樹軍是《甘肅通史》編纂出版的主要組織實施者之一和責任編輯,他告訴記者,2003年10月《甘肅通史》立項,2004年上半年與作者簽訂約稿合同,2006年下半年作者陸續交稿,但直至2008年5月才全部定稿。因為從作者交來初稿到定稿,要組織相關專家嚴格審稿,提出修改意見。大多初稿都經歷數次修改,有的修改面達50%以上,個別章節甚至推翻重新撰寫。正如總策劃周德祥所說:“《甘肅通史》的主編劉光華先生,以耄耋之年,不憚其勞,總纂大綱,審讀稿件,其認真負責、敬業的精神,令人感佩至深。各卷撰寫者數易其稿,耐心細致地聽取各方改進意見,撰稿過程中字斟句酌,嘔心瀝血,其對讀者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令人銘念至深!
價值:意義非凡的“大”書
省委書記陸浩在《甘肅通史》總序中指出:“一部《甘肅通史》,浸潤著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這是我們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動力。”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評價說:“《甘肅通史》反映了甘肅人民創造歷史的文明成果,體現了我省史學發展的最新水平,是我省文化建設的一項標志性工程。”
對《甘肅通史》價值和意義的評價,讀者出版集團副總經理黃強則用了“三個第一”:甘肅有史以來第一部多卷本的通史;甘肅第一部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編纂的大型通史;第一部重點關注社會生活史、關注下層民眾的通史。
對于這“三個第一”,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汪曉軍也有深刻理解,他認為全書的編撰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本質要求,縱向反映了甘肅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繼承性,橫向體現了甘肅歷史存在的多樣性和整體性,縱橫交融,體系完整,渾然天成;全面吸收和合理利用了古今中外學者對甘肅地方歷史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關于大地灣、馬家窯、禮縣大堡子等歷史遺存的現代考古成就,揭示了先秦時期甘肅先民的生存狀況和文化發展成就;積極吸取了史學界關于甘肅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大量引用敦煌學研究成果,準確反映了甘肅歷史的真實面貌,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而且也標志著現代地方文史研究已經走出地域限制而步入學術前沿。該書也是向國內外展示甘肅形象的精美文化名片,筑起了一座傳承隴右文明的豐碑。
主編劉光華先生以史學家的眼光對《甘肅通史》做出了評價,他認為《甘肅通史》是闡述甘肅各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創造甘肅歷史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歷史著作。編寫甘肅歷史是為了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鼓舞甘肅各族人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這是甘肅歷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于《甘肅通史》的成功出版,讀者出版集團董事長吉西平比喻成是一次很好的“練兵”。他說,《甘肅通史》的編寫出版,集中了省內各級領導、史學界、出版界等多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并通過重點投入,實現了打造精品圖書的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甘肅文化事業發展的內在潛力,同時也為今后精品圖書的重大選題策劃、組織實施和出版拓展了渠道,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