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來源:《中國民族》2010-02-10 09:05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少數民族人口1530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1/3。其中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較少民族有獨龍、德昂、基諾、怒、阿昌、普米、布朗等7個民族,主要聚居在邊境山區9個州市、31個縣(市、區)的175個行政村、1407個自然村,大多屬于“直過”民族(直接從原始社會末期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人口較少民族在政治上實現了平等,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這些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比較低。
2005年,國家出臺《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結合云南實際,按照“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任務,及時制定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6-2010年)》和相關的政策措施,把加快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作為云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促進了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起步早,成效顯著
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云南省就按照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因族舉措的原則,采取“一山一策、一村一策、一族多策”等措施,由省民委牽頭組織對獨龍江、布朗山、基諾山、三臺山鄉等7個人口較少民族較為集中的聚居地進行調研。
1999-2002年省民委派出工作隊員常駐獨龍江鄉,每年從民族專項資金中安排100萬元幫助獨龍江鄉發展。1999年在國家交通部的支持下,投資1億多元修通了貢山縣城至獨龍江鄉96公里的公路,結束了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鄉的歷史。
2000年,在國家扶貧辦和省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7000多萬元,對景洪市基諾山、勐??h布朗山,簡稱“兩山”進行綜合扶貧開發,使“兩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提高。特別是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問題的復函》下發后,省民委形成調研報告上報省政府,2002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我省7個人口較少特有民族脫貧發展步伐的通知》,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從2002年起至2010年,在7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75個行政村實施“溫飽和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民族文化、人才培養”等5項工程,最終實現“四通五有一消除”(村村通路、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覆蓋人口達85%以上,所有農戶和群眾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有錢用、有書讀,基本消除農戶和學校的茅草房及危房)的目標。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重大決策,國家編制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一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省民委會同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扶貧辦和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編制了2006-2010年《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按照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民委的要求,2006年3月省發改委和省民委共同編制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專項建設規劃》上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民委批準;2007年4月,省政府成立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省級15個部門為成員,至此,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由省民委部門行為上升到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行為,有關州市縣也相應成立領導機構,形成了上下聯動,統一協調的良好局面。
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共投入國家、省級和上海市對口幫扶資金11.65億元,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呈現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08年底,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75個村委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29元,比2005年增加783.3元,年均增長24.5%;11387戶農戶住進了安居房,告別了茅草房、權權房;8.75萬人擺脫了貧困,貧困發生率由2005年的56.3%降至2008年的27.2%;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 175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中,174個村通了公路、167個村通了電、167個村能夠接收電視節目、171個村通了電話、172個村有清潔的飲用水;社會事業加J決發展,157個村有了文化室、172個村有了衛生室。同時,把人口較少民族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納入“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范圍,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23個鄉鎮各增加200名寄宿制高小學生指標,以及普通高校招生保證每個民族至少有20人就讀高校民族預科等。
以規劃帶動整村推進
實施《規劃》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圍繞“絕不讓任何一個兄弟民族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掉隊”的戰略目標,堅持分類指導、因族舉措,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進行扶持。主要做法有:
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將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維護邊疆安寧、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云南的重要內容。成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連續三年把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列入全省20項重要工作之一進行督查并在涉及的相關州(市)、縣逐級成立領導機構,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使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始終置于各級各部門工作的重要位置,為加快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規劃先行,明確任務。根據國家《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任務,分別制定了《云南省挾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6-2010年)》和《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建設規劃》。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各級政府也按照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的原則,結合各地實際,編制了以行政村為單位并延伸到自然村的發展規劃,確保扶持發展工作規范有序進行。
形成合力,整村推進。按照加強協調、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整村推進的原則,4年共投入資金約11.65億元。其中,投入 3.17億元,使規劃內的1407個自然村全部實施了整村推進;投入1.98億元,使規劃內147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省級相關部門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將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的項目優先納入年度計劃,共投入6.5億元,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投入扶持。
立足根本,提高素質。針對人口較少民族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短、自我發展能力弱等狀況,采取開辦人口較少民族高中班和大中專班,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降分錄取政策,促進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展。啟動了7個人口較少民族各建一個小型特色博物館項目,挖掘整理人口較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高度重視人口較少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養選拔工作,采取放寬政策、破格錄用等特殊政策措施,確保了在省級部門都有了個人口較少民族擔任廳級領導干部;省人事廳還制定了7個人口較少民族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中免試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的特殊政策。
加強合作,對口幫扶。自2006年上海市將幫扶云南省德昂族發展列為“十一五”滬滇合作重要內容以來,上海市共投入幫扶資金2232萬元,云南省配套567萬元,圍繞解決德昂族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基本教育、基本醫療,實施了45個自然村整村推進等257個項目。上海市民宗委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幫扶活動,安排志愿者支教、支醫,不斷豐富幫扶內容。經過兩省市的共同努力,德昂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強化管理,創新方法。建立信息化平臺,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統計監測制度,定期匯總分析發展動態,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實行公示制、建檔立卡等,做到項目選擇尊重群眾意愿、項目實施有群眾參與,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創新發展模式,對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滾動發展扶持,采取了成立發展基金、“放母還犢”、“周轉畜”等方式,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
加強監測分析,強化考核驗收。根據國家要求,云南省制定了《實施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考核驗收辦法》,采取縣級初驗、州市驗收、省級復驗的方式,強化對扶持發展的考核驗收。2008年11月,在各州市驗收的基礎上,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13家成員單位,分別由省民委、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扶貧辦領導帶隊,分4個組深入到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了個州(市)28個縣(市、區)的109個村委會、200多個自然村開展考核復驗。通過驗收,全省規劃內109個村委會實現了“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超額完成了國家確定的51個村的驗收任務。
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難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省扶持人口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礎差、起點低、底子薄、生存環境惡劣、社會發育程度低等自然和社會原因,在加快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發展進程中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發展差距大,貧困問題突出。縱向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有了較大發展,但橫向看,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大,貧困問題仍很突出。2005年,175個規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845.7元,比全省少1196.3元;2008年增長到1629元,比全省少1473元,差距拉大了276.7元。雖然貧困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由于貧困人口基數大,目前仍有8.75萬人還處于貧困線以下,其中絕對貧困人口6.3萬人,且返貧困率高,僅2008年就有9283人因災或因病返貧。
基礎設施薄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由于人口較少民族大多分散在邊境地區、偏遠山區和峽谷地帶,建設成本高,國家安排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很難延伸和覆蓋到這些地區。截至2008年底,1407個自然村中,仍有222個不通公路、143個不通電、171個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有的村雖然修了便道,但基本處于晴通雨阻狀況;由于資金投入有限,先期扶持主要側重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急難問題,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方面投入相對不足。到2008年底,仍有4個村委會不通電話,8個不能接收廣播電視節目,18個沒有文化室,3個沒有衛生室。有些村雖有衛生室但缺醫少藥,雖有學校但校舍簡陋破爛,師資力量不足,學生生活困難,輟學率高。另外,境外敵對勢力對邊境人口較少民族的宗教、文化滲透不斷加劇,毒品、艾滋病危害嚴重。
發展起點低,發展不平衡。由于發展基礎不一,起點不同,資金投入有限,人口較少民族村寨在扶持發展過程中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據統計,2008年底,175個村委會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村是4040元,最低的村僅712元,相差3328元。即使在同一行政村內、自然村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有些特殊困難,目前仍然缺乏有力的解決措施。如獨龍族聚居的獨龍江鄉,只有一條簡易山路通往縣城,96公里行車6個多小時,下雨時經常塌方,還有半年被大雪阻斷;僅有的移動通信,只能覆蓋鄉政府附近,容納舊部手機使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0%以上的獨龍族、70%以上的怒族群眾仍處于整體貧困狀態,這些特殊困難地區靠常規扶持和局部投入很難徹底脫貧。
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脫貧基礎不牢。人口較少民族素質型貧困問題突出,他們仍沿襲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產業結構單一,當家理財能力較弱,生產上以政府主導為主,群眾多數“不知道做什么”(沒有信息),“不知道怎么做”(沒有技術),“做了以后不知道怎么辦”(沒有拓展市場渠道的能力),抗風險能力弱,脫貧基礎不牢。通過驗收的109個村中,有近1/4的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剛剛達到低收入線,存在較大返貧風險。另外,扶持資金投入與現實需求的矛盾突出,目前投入的整村推進資金,平均每村22.5萬元左右,人均994.6元,只能解決1一2個群眾最困難、最急需的項目,難以從根本上實現脫貧目標。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口較少民族的后續扶持發展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抓緊抓實。特別是要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應繼續設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資金”;繼續加大產業開發力度;繼續加大社會參與和對口幫扶的力度:繼續加大協調力度,用足、用夠、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項現行優惠政策,把各項優惠政策轉化為現時生產力,轉化為推動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