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 求生極樂
昨日有位信眾同我講,法師:你講到破我執(zhí)、法執(zhí),為什么要如此呢?破我執(zhí)、法執(zhí),就是教我們一步一步深化。太虛大師講過:完成在人格,仰止到佛陀,我們首先破著這二種執(zhí),由人格的完成進(jìn)一步到完人、圣人、羅漢、菩薩,到破法執(zhí),程度更高。
心經(jīng)講:觀世音菩薩,行深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這就是破我執(zhí)、破法執(zhí)。因我們做不到如是觀,容易隨境而轉(zhuǎn),故一定要破執(zhí),破我執(zhí)、法執(zhí),對念佛人非常重要,如果破了這二種執(zhí),我們就來去自如,如我們有大乘菩薩的精神,我們就會來去自由,不住涅盤,大家要明白,這對我們很重要。
以前所講到初祖慧遠(yuǎn)大師,也是一樣的,以持名念佛為首要,他講到念佛三昧的問題,講到將一切煩惱證悟,至清凈的如來藏。我們講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每個人都有如來藏的清凈心,但我們自己不知道,如我們通過念佛,將一切煩惱去盡,通常我們講道,耳根、眼根做不到,本性上清凈自然,我們通過念佛,將一切障礙清除,他講道情執(zhí),從始有礙和我并生,眾生通常都是情執(zhí),我們身體發(fā)膚受諸父母,無法超越情執(zhí),通過念佛達(dá)到清凈自然的目的,我們要好好念佛。
他在廬山時有一百二十三人,同他立誓求生西方凈土,他感受到人生非常短暫,生命無常。生死就在須臾之間,不呼吸生命就完結(jié),到那時我們資糧不夠就去不了極樂世界,所以通過念佛,將妄想去除。他們念佛不像我們般短暫,我們打佛七念,他們晝夜念,我們現(xiàn)在無法做到,以后要精進(jìn)佛七,達(dá)到一心不亂,這要各隨因緣,當(dāng)時慧遠(yuǎn)大師一邊領(lǐng)誦念佛,一邊研究大乘經(jīng)典,那時佛法來到中土佛經(jīng)很少,故他派弟子到很遠(yuǎn)的西域取經(jīng)。后來鳩摩羅什來到,他又派兩個弟子道生、慧觀去學(xué)龍樹空的思想,當(dāng)時對空把握不夠好,因為龍樹菩薩的思想尚未傳到中土,他在中土寫佛性論,鳩摩羅什看到非常贊嘆慧遠(yuǎn)大師,說他講的與佛法經(jīng)典很吻合,故他的智慧了不起。當(dāng)時對緣起性空的思想還不了解,但可以做得一模一樣,真是菩薩再來,阿彌陀佛再來,不簡單。他在東林寺念佛時成立了「白蓮社」專門研究佛法經(jīng)典,三十年未出過山,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一天不出門都心慌,要想去街,他還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當(dāng)時皇帝下旨,沙門出家人見皇帝要跪拜,他寫了一本《沙門不見皇者論》,第一個提出出家人了脫生死的根本思想,見到皇帝不需要下跪,不需要在皇氏的下面。他對佛教的基本精神,沙門的尊嚴(yán)做得相當(dāng)好。
他是有修有行的人,他三次念佛的時候見到西方三圣,但并未跟人講,據(jù)東林傳記載,公元四一六年七月,他在東邊般若塔入了禪定,達(dá)到一心不亂。他在定中又見到阿彌陀佛,這是第四次見到。當(dāng)時有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極樂世界的總總,如阿彌陀經(jīng)描述的一樣,當(dāng)時阿彌陀佛對大師講,我今天以我自己本愿的力來安慰你七日后你就會生到極樂世界,當(dāng)時見到與他一樣念佛的有慧持、慧勇等。以及和他一同發(fā)誓菩薩信眾都在他身邊,有的問慧遠(yuǎn)大師,以發(fā)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愿望最早,為甚么來得那么遲呢?他突然醒悟過來,此時他對求生西方凈土更加堅定,把自己要講的要做的事全部安排好,到八月六日他就入定了。八十三的時候圓寂。他對佛法的流通,凈土的弘揚(yáng),作了很大的貢獻(xiàn)。唐宋皇帝封了他很高的名譽(yù),正覺大師、變覺大師、圓悟大師表揚(yáng)他對佛教的貢獻(xiàn)。他的著作很多,他對凈土思想影響很遠(yuǎn)。之前中國無阿彌陀佛像流通,他自己作佛像來念佛,十分了不起。以我的看法,他一定要阿彌陀佛再來。我們凈土稱他為第一祖,凈土宗不像其他宗派用傳承的方法,我們尊自為祖,是因為他的德行,他對念佛思想好像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對持名念佛增加信心,大家一定要追隨我們的祖師,求生西方的意愿。今天我們知道念佛是儲備資糧,資糧不夠就無辦法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如佛經(jīng)中有講到,不可少福德因緣往生彼國。我們從六度漫行,大乘精神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步一步堅實、堅定的念佛,一步一步念佛,相信第一組一早在等我們,他可能問我們你們在西方寺打佛七念佛,我己經(jīng)等你們幾百年了,我們應(yīng)以慧遠(yuǎn)大師為榜樣,真正拿點精神出來,一齊精進(jìn),求生凈土。我不想慧遠(yuǎn)大師問我們?yōu)樯趺创蠹乙积R在西方寺念佛某某某為甚么未到呢?我想大家求生西方凈土,一齊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