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隱秘的佛息之地
2010年03月08日 來源: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蕭易
天下成都“人文地理”即將推出“四川佛教石窟”系列專題,迄今為人所知的石窟,幾乎全集中在北方,比如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岡石窟等等。安史之亂以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繼衰落,接過中國石窟火種的,則是四川,本系列將從廣元千佛崖、巴中南龕、夾江千佛崖、瀘縣玉蟾山等石窟,梳理佛教從異域到中原,再從中原到四川的路線,為讀者展現(xiàn)中國下半部石窟史。
佛教從印度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路上留下了諸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安史之亂后,中國北方知名石窟相繼衰弱,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去向,一度成為學(xué)術(shù)界爭論的焦點,2009年盛夏,我發(fā)現(xiàn)中國石窟藝術(shù)從中原南渡到了安岳,并在這里走向了大足。
石窟造像,從中原走入四川
我來到臥佛溝時,這里沒有佛國的安寧,卻如同城市的工地一般熱鬧。村民撬開爬滿青苔的青石板,工匠用鐵鑿與鐵錘鑿去新石板的棱角,兩個光著膀子的漢子抬起百十斤重的石夯。臥佛溝眾神的涅槃之夢,在這個悶熱的夏日清晨,為一聲聲清脆的鑿石聲驚醒。
臥佛溝全長865米,寬約百米,兩頭窄,中間寬,形如船只,南北兩邊紅色細(xì)砂巖壁上,開鑿著84窟摩崖造像與15窟佛經(jīng),佛像總計有1600余尊之多。臥佛全稱“釋迦牟尼涅槃圖”,涅槃是梵語,意味著脫離生死輪回、成佛的最高境界。臥佛側(cè)臥于山腰上,雙目微閉,嘴角微微上翹,給人一種安詳、恬靜之感。清晨,陽光灑滿山溝,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臥佛臉龐上,曲眉豐頤,慈祥端莊,俯視著山溝中忙碌的眾生。
佛經(jīng)有云,釋迦牟尼涅槃時,“北首右脅臥,雙手累雙足”。中國釋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經(jīng)記載,奇怪的是,安岳臥佛卻是左側(cè)而臥,文物工作者經(jīng)過測算后認(rèn)為,如果引經(jīng)據(jù)典,臥佛溝巖壁并不適合開鑿龐大的臥佛,工匠因地制宜,這才有了這尊特立獨行的臥佛。
臥佛頭下,刻有“貞元”二字,貞元是唐德宗李適年號,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jīng)走到了它的晚年。而早在安史之亂中,叛軍攻占長安,唐玄宗入蜀避難,大唐帝國陷入一場亙古少見的動亂之中,北方、中原諸如龍門等大型石窟相繼衰弱,盛唐以后,中原再無大規(guī)模石窟造像。
接過中原石窟接力棒的,則是四川。盛唐過后,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了廣元千佛巖、皇澤寺,巴中南窟、北窟,邛崍石筍山諸多精品。安史之亂中,中原大批官吏、商賈、工匠、詩人、僧侶、畫師遷居入蜀,中國經(jīng)濟中心南移,石窟藝術(shù)循著金牛道,經(jīng)廣元、巴中、綿陽,再順涪江流域經(jīng)遂寧傳入安岳、大足。
除了臥佛院,安岳圓覺洞、千佛寨、上大佛寺、云峰寺部分石窟也出自唐人手筆。學(xué)者汪毅在《中國佛教與安岳石刻藝術(shù)》一書中提出了安岳石刻興起的四個條件:其一,安岳地形以淺丘、中丘為主,逶迤的山巒與天然的巖壁,無疑是開鑿石窟的絕佳場所;其二,安岳扼守巴蜀咽喉,唐朝名將程咬金駐守于此;其三,安岳物產(chǎn)豐富,官紳與百姓日子過得頗為安樂,有財力進(jìn)行石窟造像;其四,安岳人崇佛,縣內(nèi)鼎盛時有寺廟百座,很多石窟皆是寺廟集資所為。
石窟從中原入蜀,又從廣元、巴中到安岳,在這里,佛最終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