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 傷在他身, 痛在我心 [ 關于慈悲 ]
1.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寬諒、容忍, 表現一分寬心、愛心, 即是悲心; 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
2. 沒有數字的代價即為『無量』。 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勞力服務, 又服務的很歡喜便叫做『喜舍』。
3. 慈悲喜舍這四個字, 分開來說, 慈喜是予樂, 是教富; 而悲舍是拔苦、是救貧。
4. 慈就是愛, 是清凈的愛。 『無緣大慈』, 是指沒有污染的愛: 他與我雖然無緣無故, 而我卻能愛他; 愛的他快樂, 我也沒煩惱。 這就是最大最清凈的愛。
1. 眾生與我無緣無故, 他的苦就是我的苦, 他的痛就是我的痛。 苦在他的生, 憂在我的心; 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這就是「同體大悲」。
2. 要慈眼視眾生要把無形化作有形, 把理論化成行動; 要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 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的濟助精神; 能如此, 舉世亦可成為凈土。
3.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 但無智不成大慈悲, 有了智慧才能發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 如此亦副何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4. 真正的妙法是以至慧流露出來, 真正的慈悲是用力量去推動的。
5. 佛陀講慈悲, 是以愛心仁德為體, 以誠正和睦為用。
6.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 即是一日的菩薩。
7. 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中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 不能只有理論, 也要有實質的表現。 慈悲與愿力是理論, 服務眾生的工作就是實質的表達, 我們要把無形的慈悲化為堅固的永遠的工作。
8. 把慈悲形象化, 付之具體的行動
第四篇 -- 清凈的蓮花 [ 開啟「智慧」, 播「善」種 ]
1.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 都有無量的智慧 -- 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 則?;酃麍鬅o量!
2. 佛陀在人間, 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份智慧, 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 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3. 學佛必須要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 戒、定、慧。 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 用來教戒我們的心不做壞事; 行為不發生差錯, 心就有定力, 精神就會統一; 如此就能產生智慧。
4. 心有定力, 智慧自然產生。 人生常為外境所影響, 即是定力不夠, 學佛即是要定。 「定」用現代語講, 就是莊敬自強。
1. 有智慧的人, 所帶走的是覺誤了之后的有情。
2. 聰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 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 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徵。
3.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 有智慧的人則勇于舍得。
4. 同樣一個「得」字, 有「舍得」, 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界心境。 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 能「舍」也就能「得」, 能得無限的快樂; 不能「舍」就會有「失」, 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1.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 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 若逃避現實, 離開人與事, 便無從產生智慧。
2.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 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只手上, 但手背無法拿東西, 若反過掌來用手心, 則雙手萬能。
4. 善是利益, 惡是損害。 一念之非即種惡因, 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 多一粒善的種子, 就可減少一支雜草。 土地不耕種, 則必雜草叢生; 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 不斷去行, 那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2. 做好事并不是為求名, 也不是為求功德; 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 才是真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3.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 不偏不倚、不極端、愛的不會太過份, 也不會產生怨恨心; 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 對自己所愛的人, 能以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 對自己不愛的或不投緣的人, 能盡量善解, 以好的心念去對待人。
第五篇 無染的愛 [邁入人格升華的境界]
1. 什么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 就是愛. 把犧牲當作享受, 能夠付出愛心的人, 永遠都很快樂, 而且活的有意義.
2. 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3. 不要封閉自己. 你要先愛別人, 別人才會愛你.
4. 人要自愛, 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1. 待人退一步, 愛人寬一步, 在人生道中就會活的很快樂.
2. 倘能以愛待人, 以慈對人, 則不惹禍傷身; 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 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3. 把氣憤的心境轉為柔和, 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 如此, 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4.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 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1.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于「人有眷屬, 唯我獨無」。 因此, 菩薩道行者說: 「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 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 年齡與己相近者, 就當作兄弟姐妹去敬愛他; 年齡比較幼小的, 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 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2. 愛, 絕不能夾雜著煩惱, 因位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3. 要培養一份清凈無染的愛。 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 不要想回收, 就不會有煩惱。
1. 有所求的愛, 是無法永久存在的。 能夠永久存在的, 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
2. 父母過分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 對子女要放心, 他們才能安心。
3. 清茶淡香, 既可口又提神; 若太濃則苦得喝不下。 世間的其情愛也是如此。
4. 愛----這件東西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 常覺得饑惡難飽足, 像餓鬼一樣。 人在愛欲中, 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六篇 飽滿的稻穗 [謙虛、柔忍、爭與和] □ ~~~~~~~~~~~~~~~~~~~~~~~~~~~~~~~~~~~~~~~~~~~~ 1.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 即使已經智慧圓融, 更應含蓄謙虛, 像稻穗一樣, 米粒愈飽滿垂的愈低。
2. 真正的智慧人生, 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 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3. 修行最重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 包容一切、尊重別人, 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 接受你。 [注] 修行: 修身養性, 端正行為 -- 1993/11/14 證嚴上人于 中區慈青(慈濟青年)共修會上開示。
4.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 才更勇于縮小自己。
1. 縮小自己, 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 既不傷他, 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2. 一粒沙就扎到腳, 一顆小石子就扎到心, 面對事情就擔當不下去。
3.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4. 看淡自己是般若, 看重自己是執著。
1. 眾生有煩惱, 是因為我執的關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 以自我為大, 不但使自己痛苦, 也影響周圍的人群跟著爭執痛苦。 忘我, 才能于修身養性中, 造就身心健康、幸福的人生觀。
2. 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 但是只有愛, 還不夠, 必須還要有個「忍」-- 忍辱、忍讓、忍耐, 能忍則能安。
3. 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 做個被愛的人, 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 面容動作、言談舉止,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4.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 因為修養原是個人的行為。
證嚴上人說:
人生在世, 假若欠缺了愛, 日子將了無生趣, 毫無意義. 但若只局限于染著的小愛, 則容益損人毀己, 造成傷害; 所以應該發揮無色彩的清凈大愛, 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讓被我們愛的人沒有壓力, 歡喜自在.
1. 有錢也苦, 沒錢也苦, 閑也苦, 忙也苦, 世間有那幾個人不苦呢? 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 愈是不能堪忍的人, 愈是痛苦.
2. 娑婆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 亦即要堪的起忍耐, 才有辦法在世間生存得更自在.
3.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 能夠達到看開忍, 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4. 做事, 一定要秉持著『正』與『誠』的原則; 而待人, 則要以『寬』與『柔』的態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型態, 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祝 ?;垭p修 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