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是北大學生宿舍管理中心的清潔工,來自于湖南農村的他,5年前高考落榜后,開始了打工生涯。一年前,他來到北京,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名臨時工。在北京大學里,像劉俊這樣的臨時工共有3000多人。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一項校內調查,在學校里打工的臨時工,大多比較年輕,處于高中到大學教育階段的年齡;他們的文化程度,大多為初中畢業水平。這些人普遍感覺到自身學歷水平、技能同就業市場需求存在差距,有著強烈的培訓意愿,但緊張的工作、相對高昂的培訓費用以及稀缺的培訓機會,使他們難以實現這一愿望。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一直十分關注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問題,并進行了持續的研究。2005年下半年,學院組建了“農民工繼續教育與培訓模式研究”暨平民學校實驗項目團隊。項目組通過調查研究,獨創出“高校+志愿者”模式,聯合學校工會、團委、后勤黨委等校內管理部門,招募富有社會責任心的教師和學生志愿者,開辦平民學校。
“說起平民學校,還要溯源到80多年前。早在1918年,蔡元培就主張有教無類,倡導創辦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教育學院教授、平民學校項目負責人丁小浩說。
丁小浩介紹,北大平民學校目前已完成了教師招募工作,在招募到的40多名志愿者中,絕大多數是北大在校生。在對志愿教師進行培訓后,平民學校將于9月中旬開學,通過以志愿者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支付能力較弱但有培訓需求的校內務工人員開展職業發展觀、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免費培訓。培訓為期4個月,開課時間暫定在每周的周末。平民學校將定期編輯《北大平民學校簡報》,通過這一途徑,讓暫時不能接受培訓的工友也能從中受益,實現教學信息的透明化和廣泛傳播。
北京市教育工會負責人表示,將在北京70多所高校中推廣北大的這一做法,動員高校、教育界以及全社會給農民工的教育培訓以更多幫助。
快評:當北大敞開校門
一提起北大,求學的年輕人總有一種仰視的感覺。為何?因為只有那些學業優秀的學生才有幸身處其中,感受百年學府的氣息。一道圍墻,似乎隔斷了知識向更多求學者傳播的渠道。
事實上,大學自誕生以來就是人類智慧和知識產生、匯集和向外輻射的場所。“無人不當學,而亦無時不當學”,因為這樣的信念,8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倡導開門辦學,首招旁聽生,并在北大辦起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全校230多名工友得到業余讀書的機會。方便之門一開,各地來求學者絡繹于途,北大由此成為一所平民可以自由進入的學府。
時隔80多年后,平民學校重現北大校園,人們有理由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期待。平民學校的開辦,不僅會使北大校園中的3000多名臨時工有了親近知識、提升自我發展技能的機會,而且也讓大學承載的傳播知識、服務社會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在知識和人才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的今天,大學教育只有胸懷社會,接近平民,與民眾相融合,才能使自身的發展與社會需求實現真正的結合,也才能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
來源:新華網